前些年,小提琴家敏茨在东方艺术中心连开两场音乐会,演出了勃拉姆斯的协奏曲,还有一些室内乐作品。那两场我都去听了,感到这样精彩的演奏现场聆听实在很幸福,不知小提琴家何时再来上海呢?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快,9月上旬,敏茨又要在上海音乐厅连开两场独奏会了,曲目更为重磅——巴赫的全套《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
在20世纪下半叶,美国培养了一批重要的小提琴家。帕尔曼是这批人中毫无疑问的老大哥,朱克曼同他形成双璧,沙汉姆、贝尔则代表了年轻一代。敏茨恰好处在这两代人中间,他曾经的定位贴近后一类,对于在90年代接触古典音乐的人来说,他们都是青年才俊的代表。如今,他们自然也都不年轻了。
帕尔曼与朱克曼赶上古典唱片业黄金年代的末尾,后三位小提琴家在走向成熟的年代却正要面对录音工业的颓势。现在20年过去,当初身为DG一线红人的敏茨与沙汉姆,竟双双在大公司的新片目录中消失。后者自创品牌,敏茨则转入Avie这样的小公司发展,恐怕是当初的爱乐人始料未及的。然而,正是在这一片颓势中,上次听敏茨的现场才益发有“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之感。如此深厚的修养、功力,没有20年如一日的磨练不能达到。
在小提琴家最红的岁月,对于他的非议之声也不时出现。著名乐评家郑延益先生90年代在香港听了他演奏的莫扎特,感觉“像一杯白开水”。听了他在东艺的演奏,我可以想象在修养尚不成熟的年纪,敏茨状态不佳时完全可能奏出那种效果,因为他的确不是个性很强的演奏家。但可贵的是,在长期的沉淀中,小提琴家并没有“造出”一种“个性”来吸引听者(那势必是不自然的),而是像某些老一辈大师那样,追求一个平淡之中见精深的境界。
首先是小提琴的发音。敏茨丝毫没有强迫他的乐器发出“靓丽”“诱人”的声音,而是让小提琴自然地歌唱,那样清润、甜美的音色在现场听来,实在沁人心脾。同另两位俄罗斯大师,克莱默与穆洛娃一样,敏茨的发音动人之处不仅在于“美”,更在于“富有修养的美”。协奏曲中有必要的嘹亮,却完全不会损伤那种美质。幸运的是,目前Avie发行的勃拉姆斯奏鸣曲、莫扎特协奏曲唱片捕捉小提琴的发音相当成功,可得现场真谛之八成。
当然,更核心的仍是敏茨对于大结构的把握。无论乐句的塑造,还是整体意境的表达,小提琴家通常不作惊人之笔,但是全曲终了,我们又发现自己不仅领略到演奏者鲜明的见解,也体会到全曲之“文理”的清晰、畅阔。譬如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目前受古乐演奏的影响,有的小提琴家可能倾向于偏快的速度、“干”一点的音响。敏茨却大胆地奏出老派风格,音响丰润,线条的把握雍容大气,又不失去自然(这对莫扎特来说尤为重要)。
面对勃拉姆斯的奏鸣曲,小提琴家没有渲染音乐浪漫、热情的一面,而是以沉静、典雅的视角来表现。有时几乎让我感到沉静太过,绝非典型的勃拉姆斯演绎,但毕竟言之成理。由此可见,敏茨“平淡”的外表下实有成熟,且独树一帜的艺术观念。
这样一位小提琴家现场演出巴赫的全套无伴奏,不宜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