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歌唱节目成为综艺收视的主力,新老歌手不断登台,但随之面临的却是明星耗尽,“素人”不继。真人秀越来越失却“真”的本质,而沦为“无下限”的“秀”的泛滥。但在看《蒙面歌王》时,却发现面具之下,一种“明星”与“素人”的奇妙结合,一场“真”与“秀”的兼容演绎。
节目中,歌手以不同风格的面具隐藏身份,两人一组进行演唱角逐,经过评审与现场观众的投票立决胜负。两轮演唱后,最终只一人胜出。这样的赛制在迄今的歌唱节目中颇为新颖。在电视节目“三段式目的”中,《蒙面歌王》显然已经跨越了“有人看”的初级阶段,也完成了“有意思”的中段任务,而正在向“有意义”的境界迈进。
一副简单的面具,起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作用。它不仅第一时间去除了人们对歌手的偏爱与成见、覆盖了对歌曲作品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还让观众在聆听过程中,更深入地思索自己对歌手的认识、对音乐的认识。有了这一副面具,歌手的面目不但没有被模糊,反而变得更加清晰、真实。现场评委说了这样一句话:“戴上面具,歌手就像成为了另一个人。”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面具很可能给人带来姿态、性情、行为和表达上的改变。六位歌手的面具各有千秋,都为他们提供了展现“全新自我”的渠道。有些人得以掩盖自己过亮的光环,平心静气演绎一首内心的歌,有些人则补充了不足的自信,以绝佳的状态战胜往日不属于自己的歌。而我们在被“蒙蔽”的前提下,一边认真聆听歌手的声音,一边靠自己的认识与阅历,绞尽脑汁地去辨认歌手身份,而辨认的唯一途径又只能是音乐本身。在这矛盾与自我加强的圆环里,节目的吸引力变得极大。这副面具,蒙住的是歌手身份上浮夸的外延,拧干的是明星宣传中商业的水分。凸显的,却是最本原的真声。
如果说,面具之下的本原真声,是节目对歌手艺术真实的极力张扬,那么,揭下面具后的歌手感言,则是节目对其生活真实的辅助呈现——无论是李克勤“摘下面具很紧张,因为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认出李克勤”;还是丁当“我知道有很多朋友还不认识我”的感言,都体现了歌手对自己认知度的在意。这种在意,是一种朴素的生活真实——舞台之上,歌手艺术真实高于一切,个人生活真实的呈现,是有限的,有分寸的,不至于泛滥的。
说到歌手的认知度,其实通过《蒙面歌王》的节目,观众与歌手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联系——无论对自己喜爱歌手有多少信心的歌迷,在这一刻,都不得不把矛头指向自己:我对自己喜爱的歌手,真的了解吗?我能在听到她(他)的声音后,立即辨认出来吗?我对自认为热爱的音乐,真的有那样深入的认识吗?在揭晓歌手真实身份的那一刻,观者一定感到收获颇多——如果曾经对她(他)认识不够,此刻,必然有了新的掌握;如果对她(他)的了解已使我们对她(他)的名字脱口而出,此刻,那份认知一定更加厚重。我们重拾对歌手、对音乐的尊重,而歌手的认知度,也由此完成了一个解构与重建的过程。
电视是当代社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娱乐,也必有真诚和虚假的区分。这个“真”字,既包含节目形态设计上的真实性考量,即以“记录”而非“虚构”作为叙事和表现的主要手段;也明确要求节目在文化价值上所承载的一种不造作、不浮夸、不炫耀的本真的生活态度。
娱乐如果与文化和价值的土壤相脱离,则必然会演变成“为娱乐而娱乐”的虚无态度。这也正是它的求新之处:以一个貌似简单的道具概念,赋予了全场上下、每一个人对于音乐的全新认识。
面具没有遮盖什么,用心聆听,歌手们的音乐灵魂会比往日更加斑斓,璀璨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