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十天,老母的气色好了许多,又能自己洗澡了。她是出了医院直接来松江住的。在医院,一度抢救。第三天,医生笑了,说这老太太蛮神奇的,病情好得很快。
于是在家里闲坐,对着一尊沉香佛像,心情自然安和。下午收到了北魏魏灵藏造像记碑拓一帧,是陕西碑林陈根远先生匀我的,上面还有他的朱砂题跋,心情更见安和。
北魏时候,民不聊生。北魏造像,是难以聊生的人们所发的愿。这些愿,到头来也就是一个愿,可发愿的人们还是满足了。世事的悲惨,竟然还不出所料,只剩下愿是称心的。愿藏在心里,还可以带到地下。
北魏魏灵藏造像记碑拓,我很喜欢。它的原碑在龙门。洛阳郊外,有相对兀立的两座山,像门阙。门阙之间,流过伊水,所以叫伊阙。后来洛阳建都了,帝王的宫殿,遥对伊阙,伊阙就被叫做龙门了。康有为出了本书,龙门有了北魏造像二十品之说。在之前,清代的黄易先发现了四品,其中就有魏灵藏造像记碑。这碑,立在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这碑拓,与龙门这么好的气象有关,带来的自然是人间难得的安和。
造像记是为生人或已亡人祈福发愿的,是决意把庄重和虔诚书刻在碑上的。魏灵藏也是发愿的。他是陆浑县功曹,也就是伊阙当地主管人事的官。文字向来美妙。钟馗是打鬼者的名字,又是一味草药的名字。功曹是个官职,又是吐绶鸟的名字。这是题外话,录此一笑。
这座造像记碑上的字,非常美,像枝叶一样,生长得很茁壮。如若大丈夫从容在世,敬畏之情,飞扬之志,都是饱满的。康有为说它“巨刃挥天、太刀砍阵,无不以险劲为主”,也是好判断。书写者没留名,我感觉这碑未曾书丹,而是石匠直接刀刻而成。不然,哪来这么壮丽的金石气。
接着要说到造像记的文字了。这篇造像记写得真好。表现愿的那些字,一个个从来就是最美的中国字。放眼看去,不必读出来,单看团聚在一起的这些字,就有一种美。在人间,愿实在是不能或缺的。所谓“伟人有志,庸人惟愿”,我不苟同。我一生也就一个愿字,说是庸人,我是一开始就是了。民国十年,这碑被毁,只剩下杯口大小的一片文字。我收到的这帧碑拓,拓于民国十年之前,所有文字基本无损。
尤其快我心情的,是其中展开得如此灿烂的一个“鹏”字。它在我名字里。而且还有个同样灿烂的“凤”字。这字在更久远些的年代里,和“鹏”是同一个字。有这两个字的原句是:“舍百嶂则鹏击龙花,悟无生则凤升道树。”
龙花,指的是菩提树,说是弥勒坐在树下成了弥勒。道树,指的也是菩提树,说是释迦牟尼坐在树下成了佛。其中一个“击”字,应该是“碰”的意思。鹏鸟越过了无数山巅,终于碰见了菩提,凤凰悟出了众生的无住,于是升华。
古往今来,许多高尚的人,以高尚发愿,留下他们的话语和文字。在宁静的江南乡居,我听到了发自龙门的前人的愿,我满心欢喜。
我把这帧拓片,挂在沉香佛像旁边。母亲看了,笑了。她是读过些书的,四十多年前还到过龙门,见过魏碑。来自龙门的物,她是知道轻重的。
“凤升道树自由之,鹏击龙花亦可期。石烂海枯相见我,此文此字此栖迟。”这个下午,我写下这二十八字,不只是我一人的感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