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直口快的金星曾经如此赞扬过上海:“我相信,全国舞蹈界里,上海将更快更全面地进入市场模式。”
今年的诸多现象都印证了金星的这句话:5月至7月,上海歌舞团的原创舞剧《朱鹮》日本巡演近60场;被中国舞协确认为2015“青年舞蹈人才扶持计划”的7位舞者之一谢欣,带着自己的舞蹈伙伴,希望长驻上海……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上海这座城市,正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引着众多的舞蹈名家、名团,同时催生出了越来越多的舞蹈精品。
等待入场的观众汇成人潮;数千人的观众席,座无虚席;演出结束,观众起立鼓掌;剧院外,热情的观众列队送别演员……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朱鹮》在日本巡演期间,相似的一幕幕在日本29个县、市不断上演。据初步统计,《朱鹮》在日演出的观摩人次多达12余万人,巡演前一个多月,日本各地的演出票即告售罄。近日,上海歌舞团与沪上诸多舞蹈界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探讨《朱鹮》在日本受欢迎的奥秘。
创作:
瞄准市场
《朱鹮》诞生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当时,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在日本馆看到了显示屏中一只只美丽的朱鹮,它们的纯美、典雅吸引了诸多观众,朱鹮“涉”“栖”“翔”的动作,宛如舞蹈演员曼妙的舞姿。由此,把朱鹮搬上舞台的想法,在陈飞华心中挥之不去。
此后,陈飞华了解到,“朱鹮”在日本观众心目中是“吉祥之鸟”,它们种群的繁育道路很曲折,中日两国人民在拯救朱鹮过程中跨越国别、跨越民族的携手合作也很感人,这个话题与当下的环保理念息息相关。所以,舞剧《朱鹮》的创作初衷,就是想为观众传递真善美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递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理念。陈飞华告诉记者,3年时间里,主创成员召开了20多次研讨会,数易构思,最终在2013年10月通过了舞剧的整体架构、动作设计、音乐作曲、舞美设计方案,舞剧《朱鹮》终于在沪启动创排。半年后,《朱鹮》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彩排演出3场,正式登上舞台。
主题:
跨越国界
舞剧《朱鹮》此次日本全国巡演,是该剧“走出去”,迈向国际演出市场的第一站。演出多达57场,历时2个月之久,这在中国舞剧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男主角“俊”的饰演者王佳俊说:“在仙台的首场演出,观众鸦雀无声。谢幕时,全场观众全体起立,每一双眼睛都注视着我们,我被这一刻所震惊。”演出结束后,王佳俊听到日本报社记者说,当地曾是地震重灾区,“最后一幕中的梦想世界,拨动了观众重建家园的心弦。”歌舞团的演员们用优美的舞姿呈现了朱鹮的纯美、典雅、洁净和高贵,演绎了人类与朱鹮的相生、相伴、相依,深深感动了日本观众。舞蹈评论家蓝凡表示,《朱鹮》的故事颇具创意,演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相处的理念,反映了鲜明的时代主题,因而让日本观众产生了共鸣。
模式:重要尝试
舞剧《朱鹮》此次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派赴日巡演,为上海文化“走出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陈飞华介绍说,在今年的巡演之前,该剧曾于2014年10月赴东京等地举行了4场推广演出,在日本掀起了“朱鹮”热潮。今年的《朱鹮》巡演尚未开启,日本不少地区的演出票就被抢购一空,一些观众不得不坐火车前往别的城市买票观看。“《朱鹮》在日本的公演极大地推动了中日两国民间交流,展示了上海的舞台艺术,推广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品牌形象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说,“演出团虽已回国,但舞剧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所传递的和谐理念,依然在持续、传播。”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