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财经记者圈,完全被一名新到岗的“银行员工”刷屏了。“她”叫娇娇,个子娇小,声音娇嗲,颈间扎着员工标配的粉色小丝巾。上海首个智能机器人大堂经理,这个月在交行浦东分行营业部上岗了。咨询引导、业务介绍、卖萌搞笑,娇娇样样拿手。你问我答,就像和真人在交流。
娇娇兼具高智商与高情商。“她”能识别人脸和声音,见过一回客户,下次再见面就认得出,并把他领到熟识的员工处。客户提出要存款、买基金、办信用卡,“她”会给出建议,指引你去柜台或推荐“我们这里最好的理财经理”。除了充电时间,娇娇忙个不停。问“她”一个月工资多少,娇娇回答:“我是机器人,要钱干什么呀!娇娇的服务是免费的,只要您满意就好。”
谈起机器人娇娇,浦东分行营业部经理张震惊叹“她”的学习能力。才来时,娇娇对银行业务一片空白,“她”每天跟理财经理通过对话学业务,长进飞快,金融领域的交互准确率达95%以上。唯一的缺点是,学上海话有点困难。交行表示,将大力推进智能银行服务进程,引进更多“娇娇”。
机器人不只能胜任银行大堂经理,还担负保险理赔查勘员的工作。三天前,人保财险在天津港爆炸案现场派出了无人查勘机。从图片上看,现场外围的工作人员防护到位,但在危险条件下开展全方位的细致调查,无人查勘机定损的效率更高。之前,它更多在农业保险灾害的损失查勘中显身手。
上个月,电影《模仿游戏》大热,主人公图灵被誉为计算机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对于人工智能,他提出了重要的衡量标准“图灵测试”,如果有机器能够通过图灵测试,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智能机,和人没有区别了。才几十年过去,人工智能机器人就开始出现在我们的金融生活中,沟通无障碍。
如果说,“互联网+”主要降低流通交易环节的成本,在传统的生产领域效用有限的话,“人工智能+”正好弥补了这块不足。银行等传统金融行业,面临房租和人力成本持续走高的压力,靠扩充网点的外延式扩张显然不可持续。随着手机银行等的普及,对实体网点和人力成本的控制会日趋严格。人口红利拐点已现,今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贵,减员增效在所难免。更多的人工智能将运用到金融行业,承担标准化工作。“互联网+”改变现在,“人工智能+”是否会改变将来?拭目以待。
首席记者 谈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