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心目中“未来之城”究竟是怎样的?沪台两地智慧城市的发展道路又有何区别?记者发现,两岸智慧城市战略各有特点,上海更为宏观,台北则偏重细节。但殊途同归,两地专家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出奇一致:打造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人为本,利用科技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为安全、便捷、舒适。
智慧上海
未来城市将是万物相连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说,上海的智慧城市推进之路虽然连续两年在国内评测中保持领先,但也面临着挑战:互联网让未知大于已知,新型技术层出不穷,规划的前瞻性显得尤为重要。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坐标究竟在何处?李耀新认为,互联网将人与人连接在了一起,而随着物联网概念的出现,则将连接的概念延展到了人与人、物与人、物与物,智慧城市将是一座万物相连的城市。
达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建立全覆盖的公共无线网络WLAN。上海的WLAN被称为“i-Shanghai”。目前,上海是国内公共WiFi覆盖最完整、接入点密度最高的城市。据介绍,上海用了3年时间,在人流密集区域建立了450处的公共无线网络热点,而现在这一数字已经是620处,今年内有望到达900处,五年达到5000处,计划到2020年上海公共空间将实现免费网络全覆盖。
在网络建设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大数据将极大提升城市运行效能。上海已建设了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快速路、中心城地面主要道路和郊区干线公路三张路网的交通流状态数据和视频信息全覆盖。不停车收费ETC系统已建成284条车道,有45万ETC用户,实现泛长三角五省一市高速公路ETC互联互通,电子站牌和公交APP覆盖950余条线路1.4万辆公交车实时到站信息。目前正在推进全市统一的公共停车诱导信息平台建设。
在智慧健康领域,将推进市民健康档案工程建设,完成市级平台、医联平台、市公卫平台和17个区县平台的建设和互联互通,建立了近3000多份动态采集和维护的市民健康档案。在智慧教育领域,将推动开展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一网两平台三中心”的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构架已初步形成。上海学习网整合超过14TB的教育资源库,包括终身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优质资源。
信息化在城市运行管理的各个领域已开始渗透应用。在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的基础上,闵行、宝山、奉贤、青浦、崇明、金山六个郊区县的44个街镇,200平方公里范围已纳入网格化管理系统。“智能水网”系统已基本完成苏州河干流水文水质自动监测,水情遥测系统升级改造,以及市区下立交积水监测和防汛视频会商系统扩容改造。在环保信息化领域,将构建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
智慧城市还意味着更为开放的政府公共数据。目前,上海已建设运行政府数据服务网2.0版,累计开放数据集共500项,涵盖了经济建设、资源环境、教育科技、道路交通等11个重点领域,并建立“上海市政府数据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共汇聚和发布了44家市级政府部门数据资源目录数1.03万条,数据项13.4万个。
在李耀新的设想中,在未来上海城市的道路上,装有感应器的无人驾驶新能源车在网络的协调下各行其道,不仅安全可靠,还可以根据流量自动躲避拥堵;路边的每一根路灯杆都是一个数据平台,不仅可以提供绿色照明,还可以与交通参与者交换信息,甚至还可以用来交电费,便捷到连爷爷奶奶们都可以掌握;政府部门的信息将更透明公开,运行更为高效。而所有的努力,则是以人为本,提高上海市民的幸福感。
陆家嘴案例
触手可及的智慧社区
“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千差万别,但总是有重合的部分,一切为了幸福生活,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在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史熠看来,智慧城市最先需要满足的,是人们心中公共需求的部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社区。
陆家嘴智慧社区市民体验中心位于栖霞路120号陆家嘴社区文化中心,是上海众多智慧社区案例的其中之一。在这里,汇聚着众多关于智慧社区的思考与实践。走进体验中心,映入眼帘的是IC卡智慧门禁系统。该系统具有门禁对讲、视频拍照记录的功能,能实时采集进入门禁的动态信息,并存储人脸图像以供比对。不仅要刷卡,还要“刷脸”的双重认证,有利于遏制群租现象,也便于保障小区居民的安全。
智慧城市卡除了可用作门禁卡,还具备社区居民身份识别、志愿者认证、学生创新及诚信认证,便民服务预订等应用功能。据介绍,在设想中,卡内对于诚信记录、志愿服务的记录可以换取积分,服务满一定时间后,除了可以获得文明办颁发的证书外,还可以获得商家的折扣。对于低保户这样的困难人群,智慧卡又能起到身份识别作用,他们在福利超市可以刷卡获得一些折扣。消费返利系统对持有智慧城市卡的每一位用户的每一笔消费都有返利,用户可以通过公益慈善超市的电子商户平台订购产品,可享有便民优惠价。此外,智慧城市卡还可与银行卡绑定,实现社区生活服务支付,去超市购物或是去社区医疗看病,都只需要轻轻一刷。
走进家中打开电视,陆家嘴智慧社区还提供了IPTV频道,提供本社区生活的所有服务信息。该平台的主页有办事指南、社区建设、培训就业、健康医疗、社区服务、运动健身和便民购物等模块。点开“健康医疗”,即可获取社区医生的资料和就诊时间,预约后即可实现远程的视频健康咨询服务。点开“便民购物”,即可预约服务或商品。除了在线健康咨询,预约购物,还可以了解社区周边交通情况,了解居家养老服务,甚至可以了解到今天社区菜场的白菜价格。而针对停车难的问题,陆家嘴停车APP可以帮助了解附近的停车场是否有车位,以及停车路线和收费标准。
居民们对于智慧社区又有着怎样的看法?许多居民认为,年轻人上班,平时社区中最多的就是老年人,他们对智能社区的接受与否很大程度上被掌握技术的能力所限制。家住陆家嘴街道福山路40弄的苏老伯告诉记者,让老百姓更方便当然是好事,但年纪大的人思想比较保守,不怎么用智能化的产品,他担心即便有了也不会用。
对此史熠表示,让人们理解智慧社区,产生价值观上的认同,是宣传推广工作上的一大难题。而让人们接受“智慧社区”,不是向他们反复重申智慧社区的概念,而是通过孵化社群,在潜移默化之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上的便利。“目前的展示只是远景规划,随着智慧社区渐渐成为现实,相信市民会逐步接受这一新事物。”
智慧台北
市民的感受最为重要
“智慧城市这个话题太深太广,我不会定义智慧城市是什么,但是会用一些实际的案例来解释台北希望做的是什么?”台北市资讯局局长李维斌认为,台北智慧城市的发展重点在于如何创造一个智慧城市的氛围,让市民感知到智慧城市的存在。
李维斌表示,智慧城市顶层建设的目标,是更加开放,更加透明,并提高市民的参与度。此时就需要一个中间平台,智慧城市扮演的角色就是那个平台,问题是怎么样把那个平台搭建好。台北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构想有着四大构面:智慧政府、智慧市民、智慧基础建设、智慧实验场地。
台北市希望把开放精神落实到实处,比如市民可以随便使用信息平台上开发的资料,想拿去赚钱就去赚钱,政府不做任何的限制。民间觉得资料好用,可以让资料产生价值,这个价值不是专家研究出来的价值。例如大家知道某一个地方犯罪率特别高,其实有了资料之后就可以改变一些行为模式,大家在这些区域的防范意识也会加强,犯罪率会因为信息公开而降低。
另一个例子是无障碍设施的资料,哪里有无障碍电梯?该如何使用?何时维护保养?一般的市民对这些信息并无敏感性,但有一些团体却有。将台北市无障碍电梯的信息公开后,就有公益组织将无障碍电梯的维修保养时间做成了表格,虽然不能保证完全精确,但至少能让残疾人市民感受到诚意,彼此互相理解。
通过一段时间的试点,许多民间组织参与到资料公开的行动中,成为了交换信息的桥梁。今年3月份,资讯平台的访问量突然大增,资讯局不断跟各单位沟通,告知他们开放资料有什么好处。随着资讯不断开放,工作将会越来越顺利,未来将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价值。
在“八仙气爆案”中,资讯局在整个救灾里开始只是一个配角,但最后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许多市民发现自己家人在气爆事件中失联,一时非常焦虑,而当时资料的来源非常杂乱。所以资讯局请民间帮忙,因为在开放资讯的过程已经取得了一些默契,获得了民间人士的支持。6月28号下午,社群迅速打造八仙粉尘爆炸伤患查询系统,不到2个小时已协作了10个查询系做服务分流,8小时之内单一系统约30万人触及使用。
在智慧政府的影响下,智慧城市的民众将升级为智慧市民。表现之一就是通过互联网络,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表达意见。例如某地区施工修管道,对市民的影响有多少?施工区域的市民通过投票来决定,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局的实施,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非常精准,因为参加投票的市民,一定与决策区域存在交集。
台北市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在于硬件基础建设。台北市在这一方面存在两大优势:发达的公共无线网络以及市民移动终端的高普及率,因此台北市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智慧城市实验场地。随着移动信息终端的发展,现在每个人几乎都已经随身携带电脑,政府服务可以变得更加精准,而移动化服务也是变得非常重要。今后台北市智慧城市基础建设,将集中在无线网络联盟、3D管道中心、物联网以及监控中心等等。
智慧实验场地的提出,在于每个地区的差异性。台北市每个区域面临的问题不同,有的区域商业发达,有的区域老龄化问题严重,因此智慧城市的打造不可能全盘相同,必须有所区别。将不同区域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单独打包立项,将这些项目向全世界的企业进行招标,企业为了中标一定会根据各区域的问题专门设计自己的服务与产品,这样就能确保每一个智慧城区项目都符合当地特点,只击“痛点”。
台北案例
首批智慧公租房后年交付
圆境生态绿能有限公司,是台北首批智慧公租社区的建造方,董事长陈光雄告诉记者,民间建造的台北智慧社区已经有15000户,而这次由圆境公司负责的3000户,则是首批由台北市政府投资主导的智能社区。
民间与政府投资有何区别?陈光雄表示,政府投资的智慧社区都是公租房,只租不卖,主要面对的群体是从各地到台北市工作定居的大学毕业生们。他们的收入远远不足以在台北市购房,对价格昂贵的智慧住宅更是望而却步。“年轻人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让他们能够体验智慧社区的生活,则是对打造智慧社会莫大的推动力。”陈光雄告诉记者,因此智慧社区在设计之初,就把主要人群定位在年轻人。
陈光雄说,在传统观念中,许多人会分不清建筑的自动化与智慧化的区别,自动化在工业革命电力被发明后就开始逐步实现,但智慧化的标准则是近年来才被制定的。台湾在2011年的时候就开始推动所谓的智慧建筑,而智慧建筑有8个指标,由必要指标和功能指标产生的综合评分,来决定标章等级,只有符合政府的认定,才能被定义为智慧建筑。台湾智慧建筑以往的案例,大多是户内影音情景环境控制、智慧窗帘等等,这些其实大多属于建筑自动化。
台北对于社区智慧化的认知,过去重视安全,后来是自动化或是娱乐。现在再谈这一问题,节能、资料分享、云应用才应该在重要的位置。智慧住宅的主要的目标,应当是舒适、健康、愉悦、环保节能、安心安全。
在已经开工的台北智慧公租房社区中,政府制定的标准是节电20%、节水30%。社区中会配有公共电动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同时也会有公共电动摩托与公共自行车作为选择。智慧社区的另一大特色,是社区的云端互联网,直接与政府连通,借助这一系统,社区居民可以畅通地表达对政府决策建议,反映自身遇到的问题。
“万物互联,融合创新,要共创智慧,绿色、健康的生活,核心价值一定是智慧、绿色、便捷。”陈光雄表示,随着台北首批智慧公租房社区在2017年交付,台北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迈出一大步,而根据台北市计划,未来将建设5万户智慧公租社区。
新民图表 戴佳嘉 制图 杨建正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