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新虹街道/大虹桥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8月2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虹,滋养商务社区的文化之花
陈杰
  □本报记者 陈杰

  《板桥霜》的编剧是“滴滴呱呱”的新虹居民朱墨钧。朱墨钧说自己是“土著”,世代就居住在此地。《板桥霜》这台戏他好几年前开始创作,这次又细细打磨了一番,赶在抗战胜利70周年前推出来。主要剧情讲的是抗战后期的沪郊农村,一位以郎中身份为掩护的地下党员,在地下党组织遭受日伪破坏的危急关头抢救出烈士遗孤,身负重伤的他在邻居王木匠相救下将男婴藏在药箱里带回家中。郎中临终托孤,梅嫂含悲收下孤儿大年。为了抚养大年,梅嫂在艰难困苦的窘境中毅然将小女儿送人。后来大年的亲生母亲过来寻子,深明大义的梅嫂把孩子归还。18年后,梅嫂小女儿在亲情的召唤下,从恨母到怨母,最终认母。全家人消除误会,欢聚团圆。 

  台上演得投入的是隔壁邻舍,台下看得抹泪的也是隔壁邻舍。导演于建福说,除了两个小演员是从华漕学校沪剧班借来的外,其他人都是居民自发组建的新虹民乐沪剧团的成员,清一色的沪剧爱好者。这些演员的认真劲儿给导演留下深刻印象。两个多月来,一帮子人天天“泡”在戏里。早上排练,下午排练,4点半赶回去接孙辈放学,赶紧烧饭吃饭,扒口饭洗好碗又赶紧跑去排练。女主角张金英早上五点半起来就一边干家务活一边背台词。于建福笑着说,“忘词了我要骂的。”张金英为了排这台戏,两个月瘦了十多斤。 

  首演当晚,新虹街道文化中心剧场400多个座位坐得满满当当。演到梅嫂因家境艰难将小女儿送人,分别时,梅嫂肝肠寸断,台下观众开始悄悄地抹眼泪;演到大年跪在义母灵前倾诉思念之情时,台下观众又开始抹眼泪。剧场里的戏词悠悠地飘出来,剧场外面的保安大叔也跟着曲调哼哼起来。 

  《板桥霜》在新虹街道连演后,现已在全区各街镇巡演。“只要老百姓喜欢,就一直演下去。”对于沪剧艺术走近百姓,新虹街道有自己的“苹果理论”:“如果让市里的沪剧团和专业演员到新虹来演,就相当于把好的苹果推到社区来卖。现在我们自己编、自己演、自己看,就等于有了一棵苹果树,每年都能吃到自己种的苹果了。”

  名气如斯,怪不得有许多新虹人误认为朱墨钧是外乡人。其实,他家就在爱博一村,自己当了50年农民,才初中毕业,每天骑自行车上课,可能随时出现在你身边。

  “我将收集乡土历史和文化,看作是一辈子的事业和追求。”但是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汁原味的村落正在慢慢消失,反映农人智慧、抒写农人情怀的一砖一瓦正被清一色的钢筋水泥代替,这位新虹“土著人”不免忧心忡忡。就拿某些地名来说,朱墨钧就很嫌弃,认为一部分地名“没有文化,让人头晕”。

  靠近华翔路有座桥叫角浦港桥,他认为,这桥名不知所云。据说,这座桥以前叫郭浦桥。“角”乃“郭”的谐音。“郭本意城郭。意思就是这条河的两边有泥沙,形成了高地,如城墙一般。”在朱墨钧看来,一个好的地名不仅要指明方向,还要对当地文化有所传承。把地名或路名改得面目全非,不仅当地人的归属感会大打折扣,可能传承百年的故事也会戛然而止。

  让朱老先生感到欣慰的是,新虹街道正大力传承乡土文化,他本人也在投身《新虹志》的编撰工作,希望通过刻录记忆中的家乡,让“虹”二代们找到自己的根。

  朱墨钧活跃在社区各个年龄段的文化教育生活中,足迹几乎覆盖新虹地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和敬老院。用他的话说,“吾伲事业贯穿人的一生。下至五、六岁娃娃,上至80岁老人,都是我的学生。”

  “对乡土文化不感兴趣的人,要如何保持他们学习的热忱呢?”新虹讲堂场场爆满,乡土文化讲座座无虚席,对于朱墨钧的授课方式,记者充满好奇。“这也多亏了我是本地人的身份。”朱墨钧颇为谦虚。作为本地人,以前的黎明村村民,下地能种菜、出门能讲课、经常写写书的朱墨钧,无疑是当地人的偶像。有他在的地方,周围总会围了一圈阿姨爷叔。在朴实无华、充满亲切感的方言里,他总能妙语连珠,勾起大家的兴趣。

  “朱式”授课法张弛有度,能针对不同人群,其中“否定常识法”最令人印象深刻。“上海人的母亲河到底是黄浦江还是苏州河?苏州河以前是吴淞江的下游,流经上海的一段称谓。上海开埠前,苏州河一直叫吴淞江,殖民地时期,外国人发现可以乘船到苏州,以后才叫苏州河的。”

  “传承文化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要时间和耐心。”传承人不仅要积淀深厚,在文化领域研究透彻,还要迸发思想火花,擅长打开人的心扉。

  龙舟是江南文化的特色。新虹街道也有这么一支龙舟队,从2011年至今,在上海市、闵行区各类龙舟比赛中斩获颇丰。你肯定想不到,这支龙舟队的组成人员是新虹环卫公司的环卫工人,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龙舟队的组成人员这些年来变动很大,但是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共同拼搏。

  比起许多龙舟队参赛队由退役的专业水上运动员组成,新虹街道龙舟队算是起点低、差距大,参加许多比赛时间紧,也没什么经验。就是那么一股劲,队员们在教练的带领下每天进行体能、旱地、水上的各项训练,连下班后也拿着扫帚在地下比划找感觉,碰到中秋等节假日也未间断。最终,在一场场比赛中,龙舟队一次次力克强敌,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又一页。

  成立于1990年的上海昌硕艺术研究协会尚缺少一处便于开展日常办公、展览、交流的场所,区位优势明显的新虹社区正是协会在上海西大门的绝佳落脚点。

  新虹街道与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携手建立“昌硕文化中心”,实现专业艺术研究机构和基层文化活动中心的有机结合,这不仅发挥了协会作为社会组织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作用,更为新虹居民、周边白领提供享受专业化、社会化、差异化的文化服务的平台。

  据悉,新建成的昌硕文化中心底楼的吴昌硕艺术足迹展示馆,展出的正是缶翁的书法、绘画和印章艺术精品和艺术人生;中心内600平方米的展示厅将常年为新虹居民提供高品质的文化展览,首展中就集中展出了吴昌硕书法、绘画和印章遗作数10件,均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同时还集中展出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书画家的书法绘画作品100多件,都是会员们为这次展览而精心创作的,旨在使人们在观赏前辈大师遗墨的同时,也能全面了解会员们的艺术传承与探索。

  中心内不仅为协会无偿提供了日常办公与创作交流的用房,还设置了若干大师工作室等配套设施,油画家周长江、殷正洲,书画家舒安等艺术名家纷纷入驻后,定期走进新虹社区开展艺术鉴赏、培训、交流活动。

  ……

  在新虹,你还能找出很多“一”,比如一支队伍,由社区居民组成的时装队,共享霓裳情缘,一个兴趣班,为了对光圈的热爱,老中青走到一起来。

  今年6月,新虹街道举行首届艺术节、运动会,展示社区文化体育成果,对今后深入社区文化体育建设进行有益探索,努力建设与国际一流商务区相匹配的文化体育事业。

  虹桥商务区管委会负责人说,新虹街道长期以来致力于社区文化建设,满足了社区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也为商务区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息,提升了商务区的整体形象。

  新虹,这片如火如荼的土地,为虹桥商务区绽放开发建设之花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料。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新民俱乐部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战后70年反思录⑩德日篇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大虹桥专刊
   第A28版:新虹街道/大虹桥
   第A29版:大虹桥/新虹街道
   第A30版:新动态/大虹桥
   第A31版:互动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商界
   第B04版:青浦/生态上海
   第B05版:新民楼市
   第B0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2版:家装专版
   第B13版:好吃周刊
   第B14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6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7版:好吃周刊/美食地图
   第B18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9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20版:专版
新虹,滋养商务社区的文化之花
一台新戏
一个“土著”
一艘龙舟
一个中心
新民晚报新虹街道/大虹桥A28新虹,滋养商务社区的文化之花 2015-08-27 2 2015年08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