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者有意
去年8月中旬,新民晚报社原党委副书记张韧见到市老记协新任会长孙洪康时说了一句:“明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有许多参加抗战的新闻老战士,这可是上海新闻界的宝贵资源和优势啊。”听闻此言,孙洪康心头一动,他马上想到,在70年前的这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投身炮火硝烟,献出了青春、热血甚至宝贵的生命,更有难以计数的新闻工作者奔赴前线,进行战地采访和报道,激励全国人民顽强抗战。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以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记录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抗外敌侵略的第一场完胜。于是,“2015新闻老战士与抗战——上海老记协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活动”就此展开。
日趋完善
然而,要搞好这项活动,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市老记协经过调研了解到,在上海老新闻工作者中,既有在抗战前线直接参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也有奋战在一线的我军战地记者;既有活跃在正面战场的新闻工作者,也有在隐蔽战线战斗的地下党员。于是,他们组织了一批老记者和年轻记者,访问当年投身抗日斗争或战地报道,以及不同时期在上海新闻界工作过的老新闻工作者或是他们的子女,请他们口述历史,记录下战火纷飞年代的悲壮历程,传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筛选,被访问的新闻老战士名单渐趋完善,书中聚焦的代表性人物从开初的16人,增加到18人,再增加到20人,最后确定为23人。
积极配合
如何完成这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市老记协告诉记者们,这次访谈既要写出各个新闻老战士的特点、脾性、经历,又要把握时间节点,4月底交稿,5月份改稿,6月底定稿。
访问受到了尚健在的新闻老战士的极大支持,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96岁,小的也已88岁。所有人都积极配合,回忆当年参与抗战的场面和情节,一次谈不完,就两次,甚至三次。采访者不厌其烦,耐心听取,反复修改写出的稿子,不放过一个细节。
战地记者陆诒的儿子陆良年,在家中接受访问时,收集了大量父亲当年战地报道的印影件;原《新闻晚报》副主编、高级记者胡廷楣,在10天之内就完成了两篇访谈的采访和写作;《解放日报》高级记者洪梅芬专门赴京采访了范长江儿子,并迅速回沪赶写稿件……孙洪康说,这部“口述历史”,融真实性、复杂性、故事性、思想性于一身,给今天的年轻一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东西。
生动阐述
翻阅《新闻老战士与抗战》后,记者发现,书中充满朴实的语言、真实的细节、动人的情感——“1937年,卢沟桥一声炮响,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当时,冯英子在《苏州明报》担任记者……他从苏州城防司令部申请了一张护照,穿上草绿色军服,在苏州车站赶上九十八师夏楚中部,走向前方。”寥寥几笔,就为读者描绘出当年的战地记者如何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下坚持写稿、坚持办报的生动场景。
一则则记忆深处的故事、一段段终身难忘的情节、一个个可敬可近的英雄、一篇篇剑胆血字的报道,生动阐述了当时的战地报道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同时阐明了我们党在抗日前线办的报纸,是烽火岁月中的一面战斗旗帜,是“黎明前黑暗”里的一盏闪亮的明灯。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