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唱响抗战歌
总导演刘晓清告诉记者,这是没有硝烟的另一个战场。当年上海是远东第一大都市,吸引了众多中国先进文化人士汇聚在此,黄浦江畔成了文化抗战的强大阵地,纪录片展现了抗战文化中具有大量的上海元素。
当第29军“大刀队”在长城喜峰口与日军白刃格斗大获全胜。消息传来,上海音乐家麦新热血奔涌,谱写了《大刀进行曲》,此歌先从上海弄堂唱响,不久传遍全国。冼星海在上海也写下大量救亡歌曲,如《战歌》《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等。
在上海和聂耳创作了《毕业歌》等抗战歌曲的剧作家田汉,此时正以长城抗战为背景创作电影《风云儿女》。可惜,剧本尚未完成,田汉就以“宣传赤化”被捕。由此,剧本最后由夏衍写完。1935年5月24日,这部电影在今天的上海黄浦剧场首映。让田汉、夏衍没想到的是,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影响更超过了电影,1940年,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在纽约用中文唱响了这首歌,由此轰动海外。歌曲鼓舞更多国人共赴国难,并成了新中国的国歌。
一批文化人士从上海来到武汉后,周小燕唱响了《万里长城万里长》,夏之秋写出了《歌八百壮士》,阳翰笙、应云卫编剧和导演了以上海抗战为题材的电影《八百壮士》,电影最后唱出“中国不会亡”,令人热血沸腾。
奔赴各地为救亡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上海文艺界积极行动,将话剧《保卫卢沟桥》搬上舞台,夏衍等剧本创作仅花五天,周璇、赵丹等排演只有十天,这三幕话剧几乎包括了当时上海所有的知名演员。而被保释出狱软禁在南京的田汉,此时也创作了四幕话剧《卢沟桥》在南京连演15天,沪宁两地戏剧界彼此呼应,联合打响了抗日戏剧的第一炮。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文艺界人士奔赴全国各地宣传抗日,他们从上海出发,星散全国,其中包括陈鲤庭、金山等带领的十三支救亡演剧队;陈白尘、白杨等发起的影人剧团;叶浅予、张乐平在内的漫画宣传队等等。
27岁的张乐平提起画笔投身文艺救亡,他赋予了“三毛”以英勇杀敌的抗日形象,甚至画了一群“三毛”集体参军。张乐平还和其他6人冒着轰炸危险跳上西去列车,边走边画。在武汉黄鹤楼下,由张乐平起稿,大家集体创作,画了一幅高有十多米的《抗战到底》。在《抗战漫画》中,张乐平画作多达数十幅。
当时,田汉在武汉担任主管艺术宣传的第六处处长。1938年4月7日至13日举行抗战扩大宣传周,武汉有12家戏院举办“抗敌剧总动员”,还在汉口、武昌两地的主要广场、街头演出,京剧《岳飞》《梁红玉》《卧薪尝胆》《木兰从军》《万里长城》等剧接连上演,观众十分踊跃。
战地作品像匕首
纪录片展现了邹韬奋来到上海,短短6天创办了三日刊《抗战》,它没有稿酬,但吸引了郭沫若、茅盾等名家为其撰稿;展现了英国《曼彻斯特卫报》驻华记者田伯烈从上海孤岛发出了第一篇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一篇篇战斗檄文、战地报道犹如匕首刺向日寇。
资深媒体人曹景行与中国台湾明星秦汉寻找淞沪抗战旧地。鲜为人知的是,秦汉父亲是当年坚守上海的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当年,孙将军与战地记者、曹景行父亲曹聚仁结为生死之交。“八一三”抗战打响后,曹聚仁与孙元良就同在八十八师师部四行仓库内40多天,一起商讨军事并写下大量战地报道。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也是坐船在上海进入中国并开始了记者生涯的。他原计划停留六周,没想到竟持续了十三年。在上海他结识了宋庆龄和鲁迅,他目睹了“八一三”抗战。1936年他去延安采访了92天,写下名篇《西行漫记》。正是这本书,吸引了白求恩、柯棣华等不远万里来华进行抗战医疗援助;爱泼斯坦、史沫特莱等数十位外国记者受其影响来到延安,深入采访,将更多延安真相传播到全世界。美国总统罗斯福先后三次在白宫接见斯诺询问中国局势及延安情况。这不得不让蒋介石重新审视共产党的地位与作用,也间接促进了国内抗日统一战线的重新形成。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