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新闻说新鲜也不新鲜,父母通过“打”来管教孩子,在很多家庭也很寻常。可我们真的只有打孩子这一招了吗?明明爱得深切,却非要用言语或者行为暴力来教育孩子吗?明明事后后悔自责,气头上时却只会用惩罚肉体的方式。
作为心理医生,常常面对家长的各种困惑,特别是开学在即,家长对教育孩子越发流露出焦虑。很多家长透露他们也不想打骂孩子,可总是不知道如何让现在越来越机灵的孩子听话。信息时代,他们可以从各种媒体获得最新最快的资讯,已经不再像上个世纪那样对家长言听计从。现代家庭关系的变化向家长提出更多挑战。
家长原本是想教育孩子不再犯错,变得更好,可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当成年人对孩子犯错采用暴力行为时,无疑是在告诉他们,面对压力是可以失控甚至做一些极端行为的,今后孩子更容易模仿此类行为。而孩子为了不被打,可能会采取欺骗、逃避、消极等方式,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
Mcloyd和Smith教授早在2002年研究了白人、非裔和拉丁裔家庭的亲子关系后,发现小时候被家长体罚的孩子长大后问题显著增多,而家长给予充分及时的情感支持将显著减少孩子成年后类似问题的发生率。
给予孩子情感抚慰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孩子,对其所有行为听之任之,而应该采用巧妙的方法进行引导。家是最温暖的避风港,家长应该让孩子们在家时感受到全方位的情感支持。孩子幼小的内心就像一棵小树苗,只有吸饱了甘甜的雨露,沐浴了和煦的阳光,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才能在社会中接受风雨洗礼。若他们尚幼嫩需要呵护的时候,就在家中提前接受了风吹雨打,可能还没步入社会就成了蔫苗。孩子童年时代获得的爱和鼓励,将在日后历经风雨时给予他们最强大的自信和能量,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挑战。
申远(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