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典型的新媒体时代带来的班级管理的新问题。”上海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吴增强说,作为自媒体平台的微信,有其两面性,是把双刃剑,就看家长和学校老师如何妥善和科学地利用它。
家长建群 老师婉拒
吴增强的这番话显然是有所指的。家长吴女士说,她儿子的小学班级建了个群,但班主任说什么也不入群,平时要发个通知,也只是发到朋友圈里,再由最先看到的家长复制粘贴到班级群里。打听下来,这位班主任给出的解释是,班级群是家长交流的平台,可以随意表达各种意见、建议甚至麻辣批评,如果有教师入群,对于一些比较尖锐刺耳的声音,是听好还是不听好?
还有一位小学班主任丁老师说,现在的班级群真有些不堪其扰。原本,建群的初衷是方便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发通知、布置回家作业、提醒家长要做好哪些检查督促工作等,但现在功能常常异化。比如,有的家长会不断晒出孩子报了什么补习班,有的家长会晒节假日里带孩子去哪里游玩,还有些全职妈妈会从早到晚兴致勃勃地交流不知从哪里扒来的所谓育儿经。甚至有些家长会“全天候”与教师交流,也不管老师是不是在上课,是不是已经夜深人静准备就寝休息了。“自从进入‘群居时代’,教师几乎模糊了工作时间与个人业余时间的界限,有时过个双休日,会有大半时间捧着手机在不断刷屏。”丁老师说。
要有群规 把握边界
浦东新区新世界实验小学校长袁若稼表示,班级群可以方便家校沟通,但群要有群的规则,不能强制规定教师必须“回答什么”“互动什么”,更不能限时限刻要求教师就某个问题给出答复或意见。而且,班级群里的群聊,也要考虑到教师的作息状态,既不能影响上课,也不能影响老师的业余休息和正常的家庭生活。
据悉,本市西区某名校已规定,不提倡非班主任的任课教师进入班级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想把微信群演变成学科辅导与咨询的另类“家教平台”。然而,此举在家长中也引起不同反响,有人认为“与情不合、与法无据”。对此,吴增强老师认为,在新媒体、新交流平台已经充斥和裹挟我们生活的今天,尤其要提防和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不能让教师始终处于“工作”状态之中,一天里、一周里,必须要有一段相对休闲的时间让教师享受平静的生活。即便建了班级群,班级的家委会不妨先商议一个“微信群的使用与管理办法”,把握好群聊的边界。其实,家校沟通、信息交流的平台有许多,微信只是其中之一,不能过度依赖微信群。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