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编剧一边维权
全国各地从戏剧、戏曲到影视,几乎每一个需要“原创”的艺术领域都缺编剧,虽然外因复杂,包含资本逐利、明星(或导演)中心制等原因,但是编剧本身的创作能力不够强悍也是重要原因。在国外,影视剧尤其是电视剧,都是编剧中心制,乃至编剧兼制作人中心制,亦即没有编剧就没有好电视剧、编剧兼任制作人意味着资金都由编剧掌控。所以才会发生美剧《冰与火之歌》的编剧团队,发现哪位演员要价太高,就能在情节发展中“合情合理”地把这个角色“写死”,让这个角色的粉丝观众哀嚎的事……但是,我国的编剧,往往只是产业链中最弱的一环,整体上不受尊重。他们最常的生活模式是“一边编剧,一边维权”,就连琼瑶也要打被抄袭的官司。
必须充分尊重编剧
对此,陆军教授发现,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编剧培养不如“养猪”机制科学。他举例,在农村,30斤以下的猪,都由养猪户自己养殖。一旦养到30斤以上,养猪户也知道自己个体能力不够,就把这些猪送到养殖场,让猪继续在科学管理的环境下生长。他认为:“戏文系的学生,在读书时,就好比为了成为30斤以下的猪。等他们毕业了,就应该有一个科学模式,让他们继续成长。”事实是,他的学生彭毅文硕士毕业后成为三联书店的编辑,策划出版的《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等书籍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青年女知识分子刘瑜。此次,彭毅文入选的剧本《寻找》,是她10年前写完放在抽屉里的剧本。这10年里,她没做过任何与编剧相关的事。同样入选的李宜橙的《北上海》、吕祥的《竹简之书》等也都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过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又回到上戏教授手下,再次“结缘”成师生。
这批受资助的青年编剧几乎都读过上戏戏文系。而导师团队中的大部分人也都是上戏戏文系、导演系的教授。尤其是导师中的陆军和丁罗男教授,都曾担任过戏文系主任。戏文系,就是全国各大院校中,教授“如何成为一个编剧”的最专业的地方。
专业人才拥有专业知识——无论是编剧、教授、医生、律师、法官等等,都是经过多年学习、参加严格考试,以知识和专业技能维持生计并帮助他人的人。眼下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对专业还不够尊重所致,例如紧张的医患关系、焦虑的家长与老师,甚至错判的冤案……
首席记者 朱光
相关链接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与市剧协日前举办了新剧本朗读会,向上海等地文艺院团推荐基金会青年编剧扶持项目资助的11部作品。上海推行这套机制3年以来,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其他省市还没有类似举措。
青年编剧扶持项目从2013年创设,目前已经资助了47位青年编剧的54个剧本,资助演出和拍摄落地配套项目11个,其中已有5个舞台剧和观众见面,有一个电视剧本正在筹拍。此次入选资助的青年编剧中,年龄最大的44岁,最小的21岁。有的是来自文艺院团的专业编剧,有的是来自专业院校的在读学生,还有从事不同职业的业余创作者。例如,本报特聘首席记者邵宁的作品,首次入选。她创作的沪语话剧剧本《汇贤坊》关注当下城市建设中的居民动迁题材,有望搬上舞台。这些青年编剧都得到导师指导,随后才进入剧本朗读阶段。
剧本朗读会,则让剧本“坐”了起来——“站”起来要等真正排演完成、面向观众售票之际。剧本朗读会分为两个话剧专场、一个戏曲专场。话剧专场导演田蕤表示,导演过程中,会原汁原味体现编剧意图,不改一个词,就连舞台提示也会充分呈现。戏曲专场则邀韩婷婷指导,王立军、沈昳丽与新生代演员同台演出。这也体现出了对编剧的充分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