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0日是我国第27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主题是“定期口腔检查,远离口腔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对中老年人牙齿健康提出的目标是:80岁时,至少有20颗牙能正常咀嚼。据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上海65-74岁老年人牙周健康率为15.7%,平均存留牙数19.49颗。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预防保健处主任张颖教授对此解释,这意味着上海老人平均缺牙10颗。由于老年人口腔保健知识相对薄弱,整体龋齿和牙齿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口腔健康状况亟待改善。专家为此呼吁,老年人最好能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老人缺牙多影响健康
据介绍,成年人满口牙齿在28至32颗之间,上海老人平均缺牙10颗,意味着缺牙多影响健康。张颖教授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逐渐发生衰老退化,一旦不注意口腔卫生保健,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就会“找上门”来,使得牙床被破坏,进而牙齿无法固定,逐渐出现松动乃至脱落现象。
张教授指出,导致老年脱牙最主要的诱因就是牙周疾病。据介绍,不少人从青壮年起就已经发生牙周问题,但由于早期轻中度时往往无疼痛等自觉症状,通常情况下很难及时发现而得到治疗。经过漫长的疾病进展加剧周期,等到步入中老年后,牙周病同时也发展到了晚期重度阶段。牙龈化脓肿痛、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牙齿脱落等症状纷纷出现,此时再就诊,治疗效果并不乐观。张颖教授强调应重视牙周病的早期防治,要保持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戒烟限酒,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口腔保健,并及时修复缺失的牙齿。
松动牙影响咀嚼“吃不好”
人上了年纪,牙齿开始松动。有人说,牙松了,已经失去了咀嚼的功能,留着也没用,还不如拔了。也有人说,牙虽然松了,但它毕竟是个不可或缺的器官,得保留住,不能拔。那么,这些松动牙到底该不该留呢?
对此,张颖教授表示,严重的牙齿松动可以影响口腔正常功能,如咀嚼功能,可因此增加胃肠负担。同时,松动牙还可造成发音的异常,甚至形成局部病灶,引起全身疾病。张教授指出,松动牙的去留取决于松动的程度,即牙槽骨吸收程度。因此老年人一旦发现牙齿松动了,需要及时就诊,医生可根据牙齿情况进行处理。“若牙齿松动度较大,没有了治疗价值,一般建议拔出松动牙,避免加重邻牙不必要的负担。”
刻意咬硬物或加速牙齿磨损
有人认为老鼠的牙齿好是因为经常啃东西,是锻炼的结果。一些老人也喜欢跟牙齿“较劲”,常常在家磕磕坚果。对于老年人而言,咬硬物究竟是锻炼还是损害了牙齿?
张颖教授说道,老鼠是啮齿类动物,其牙齿结构与人类牙齿有所不同。因为老鼠的牙釉质异常发达,它们的牙齿会一直生长,所以需要啃噬硬物磨牙,才能保证嘴唇可以正常闭合。但人们若经常刻意咬硬物,比如核桃、啤酒瓶盖,可能会造成牙齿表面的牙釉质被过分磨损,久而久之,暴露出牙本质,牙齿会因此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感到酸痛。尤其对于老年人而言,咬硬物损伤牙周组织,可造成咬合创伤、牙齿松动,甚至脱落,也可能由于暴力造成牙齿隐裂。
张教授提醒说,牙口用力时应掌握科学尺度,改正把牙齿当开瓶器、剥壳器等不良习惯,定期口腔检查,及时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