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新民眼
     
本版列表新闻
声音·热点~~~
声音·热点~~~
声音·热点~~~
     
2015年09月2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声音·热点
女大学生扶老人怎成了“罗生门”
潘高峰
  9月8日在安徽淮南发生的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有了最新进展。昨天,当地警方发布通报称,经多方调查取证,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袁某骑车经过老人桂某某时相互有接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

  此前,由于关键视频证据缺失,双方都在各自寻找证人,而真相尚未到来时网络上的提前审判,让事件一度成为各执一词的“罗生门”。

  “保护施救者的权利不受伤害,是唤回公德的前提。比起道德评判,一个能保证好人不受伤害的法律制度,更加可靠。”

  ——南方日报昨天就此事发表看法。

  “‘扶老人被讹’事件虽然感觉在身边不断出现,但其实是小概率事件。但随着媒体和舆论的放大,让社会公众产生了‘刻板印象’,认为扶老人会吃亏,导致老人跌倒需要帮助时,会出现围观、迟疑。而当老人没有受到救助造成更大悲剧时,舆论又会跳出来指责社会冷漠。”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开玉认为,解决矛盾不能靠社会舆论,而需要法律明确规定,对讹人的人要能依法作出处罚,让扶人的人有底气。

  “扶老人不需‘自证清白’,重要的话要一说再说!”

  ——法律工作者玉素指出,如果被扶老太觉得救人者就是肇事方,那么就要举证证明是救人者造成的损害;如果举证不能,就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而不是像目前这样,一旦发生“救人被讹”的事,就由救人者满世界找监控录像、目击证人来“自证清白”。

  “遇到老人摔倒时,应先用手机拍下或录下当时的情况,再找2名以上的路人作为见证,然后再去扶老人,以免遇到不必要的麻烦。”

  ——律师罗云飞建议市民在做好事之前要学会自我保护。

  “摔倒的老人还要不要扶,是个伪话题,与其说老人们摔倒在现实中,倒不如说,他们是摔倒在了网络上。”

  ——新京报就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发表时评,认为事实不清不可怕,调查也需要时间,但可怕的是,一切还未水落石出,我们已经做出了自以为是的审判,就算官方最后的调查结果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本栏编辑  潘高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读者之声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6版:互动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旅游资讯
   第B23版:旅游资讯
   第B24版:大购网专版
西雅图剪影
声音·八方
女大学生扶老人怎成了“罗生门”
新民晚报新民眼A04女大学生扶老人怎成了“罗生门” 2015-09-22 2 2015年09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