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由于关键视频证据缺失,双方都在各自寻找证人,而真相尚未到来时网络上的提前审判,让事件一度成为各执一词的“罗生门”。
“保护施救者的权利不受伤害,是唤回公德的前提。比起道德评判,一个能保证好人不受伤害的法律制度,更加可靠。”
——南方日报昨天就此事发表看法。
“‘扶老人被讹’事件虽然感觉在身边不断出现,但其实是小概率事件。但随着媒体和舆论的放大,让社会公众产生了‘刻板印象’,认为扶老人会吃亏,导致老人跌倒需要帮助时,会出现围观、迟疑。而当老人没有受到救助造成更大悲剧时,舆论又会跳出来指责社会冷漠。”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开玉认为,解决矛盾不能靠社会舆论,而需要法律明确规定,对讹人的人要能依法作出处罚,让扶人的人有底气。
“扶老人不需‘自证清白’,重要的话要一说再说!”
——法律工作者玉素指出,如果被扶老太觉得救人者就是肇事方,那么就要举证证明是救人者造成的损害;如果举证不能,就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而不是像目前这样,一旦发生“救人被讹”的事,就由救人者满世界找监控录像、目击证人来“自证清白”。
“遇到老人摔倒时,应先用手机拍下或录下当时的情况,再找2名以上的路人作为见证,然后再去扶老人,以免遇到不必要的麻烦。”
——律师罗云飞建议市民在做好事之前要学会自我保护。
“摔倒的老人还要不要扶,是个伪话题,与其说老人们摔倒在现实中,倒不如说,他们是摔倒在了网络上。”
——新京报就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发表时评,认为事实不清不可怕,调查也需要时间,但可怕的是,一切还未水落石出,我们已经做出了自以为是的审判,就算官方最后的调查结果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本栏编辑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