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友人寄来月饼,品牌有点儿特别,叫做“十月初五街”,饼是广式的,用料、制作和包装都较为讲究,当然口感也是不错的。我过去对“十月初五街”的来历有所知,所以大抵明白这是澳门商家出品的月饼,从广东寄来,很可能是那儿有了这一饼家的分支机构或代理点。
“十月初五街”是澳门一条老街的名字,若干年前游览澳门,我曾经在这条街上漫行多时。此刻品尝“十月初五街”月饼,老街的一些“影像”便在眼前浮现——长长窄窄的街道,路面用平整的条形石铺就,两边高高矮矮的房子,式样老旧,色彩相对单一,路边不时出现有年头的老字号,在现代时尚街区不易见到的传统小商品,这里大抵都可淘得到。中药店药屉药瓶的铺陈形式,让人想起内地的同仁堂胡庆余堂陈李济堂。酒楼食肆饮品店随处可见,不少游客是专门到“十月初五街”来享用本岛传统美食的。走过一家“大龙凤茶楼”,在这里品尝传统茶点的人很是不少,同行的知情者告诉我,“大龙凤”的前身是名气很大的“得来茶楼”,老街最繁盛的时候有三家著名粤式茶居——六国饭店、得来茶楼和冠南茶楼,它们如今都已不复存在,不过他说这家大龙凤也是不错的,有一点“得来”遗韵,一些当地老人喜欢坐在这里的临窗茶座品茗聊天,回忆老街和老澳门的前尘往事。
同行的知情者说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这里是本澳西侧水陆交通商贸中心,由于地处内港,紧邻码头车站,出入内地和香港的货轮商船都在这里聚散,借水陆之便的街衢自然人气十足,华洋百货,干湿海味,银楼典当,酒楼茶馆,剃头洗浴擦皮鞋……应有尽有。在描述当年盛景的时候,“知情者”用了“冠绝全岛”四个字。
“十月初五街”的渐次式微,是随着本岛开发开放以及博彩娱乐业等等的兴盛而发生的,纵然如此,老街固有的魅力还是延续下来,当年花枝繁,今日留余香,街区居民许多人留恋旧地,虽有更好的去处也不愿搬离,而本岛的外来的怀旧客,也以到老街来走走看看淘点传统物品尝尝正宗美食而乐此不疲。同一些新兴商街的忙碌喧嚣相比,“十月初五街”人流的脚步是缓慢的,神情是悠悠的,食肆、茶居、甜品店里的男女老少,把安适惬意写在脸上……什么叫“慢生活”,到“十月初五街”来体味吧!在老街漫行的时候,我对张弛有致的人世“哲学”似乎也有了一点新的体认。
话题自然要回到“十月初五街”路名的来历了,这条老街的头尾竖有醒目的路牌,“十月初五街”的下面,还写着“泗孟街”三个字(孟字左边有“口”),这是街道原先的名字——最早的时候,内港有个码头叫“泗孟”,连接水陆码头的通道渐次形成集市街道,便以此为路名。1910年10月5日,葡萄牙国内发生革命,君主制被推翻,共和国成立,澳门的葡萄牙当局为纪念这个“革命日”,将全澳最繁华的“泗孟街”易名——至于“十月五日街”缘何变成了“十月初五街(公历5日和中国的农历初五可不是同一个日子啊)?一般的说法是粤地民众习惯将每月开头的几日称为“初X”,经办易名事宜的当地人便随俗用了“初”字。当然也是可以有另一种说辞的——葡国的纪念日与澳门人何干(竟要弃绝祖辈传下来的“泗孟”旧称)?于是以习俗为由打个马虎眼,外国人哪里搞得清!
后来我去粤中,看到江门、新会等地的街上都有“十月初五街饼家”,方才知道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澳门“十月初五街饼家”的生产经营基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