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有小朋友不自主地反复眨眼,摇头,挤眉,耸肩,踢腿,肢体扭动或者发出反复的叫喊声。那就要考虑他是不是患了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抽动症了。
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一个综合征。有些学者认为脑部有病变,与大脑基底神经节发育及功能障碍有关,主要是神经递质功能失调,尤其是多巴胺活动过度,所以引起抽动、多动;也有些学者认为大多数儿童到了发育期以后会自动好转。
目前尚未发现多发性抽动症的特异性诊断方法。脑电图、诱发电位、神经影像学检查(CT、MRI、SPECT、PET)、实验室检查等辅助检查,只能作为多发性抽动症诊断的辅助依据;主要是排除脑部其他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所以临床现象学诊断是多发性抽动症诊断的“金标准”,即依据抽动症状及相关伴随精神症状表现进行诊断。需要关注的是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通常被延误多年,多数患儿在症状出现几年后才诊断。主要可能是因为医生将喉肌抽动而致的干咳误诊为慢性咽炎、气管炎;将眨眼、皱眉误诊为眼结膜炎;将耸鼻动作、吸鼻声误诊为慢性鼻炎等。其次,家长对本病不认同,认为是不良习惯所致。还有就是患儿对抽动症状有一定抑制能力,当轻症患儿有意掩盖抽动症状时,家长及医生不易察觉。
近年来,采用针灸和心理调节联合来治疗。针灸以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为主,因其没有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而影响治疗及病情,同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可以时轻时重,呈波浪式进展。虽然该病本身不会使患儿智力受损,但患儿由于行为怪异,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对儿童身心发育会产生较大的伤害,可能对患儿学习及社会交往上造成障碍,因此应在药物及针刺等基础上追加心理行为治疗,帮助患儿在心理上学会应对抽动症状发作并帮助他们处理一些暂时的心理问题,同时防止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出现。
选择针灸治疗需要家长和患儿的配合:该病是慢性病,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即使好转也需要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因此要做好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针刺要刺入皮下,有酸麻胀痛等不适感,小儿耐受性差,哭闹在所难免,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与疾病做斗争。(作者为上海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