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景区管理中,过去只是重视争“上牌”,轻管理。只有发牌没有摘牌的管理方式,让一些景区只是仰仗于自己的“山海”资源,努力争取3A、4A、5A资质,一旦拿到手就坐收渔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至于卫生脏乱差、设施残破损、价格节节高、服务层层降,则置若罔闻。
本次国家旅游局取消山海关景区5A级资质,无疑开了好头。
这几年,国人越来越重视旅游体验。但屡屡见诸报端的景区乱象,却让不少人被“吓”住。说到底,不管是国家级景区还是地方级景区,都需要越过属于自己的“山海关”——光靠山水吃山水是不行的,谁能在品质上下功夫,补上管理规范、服务升级、体验优化这门课,谁才能尝到更多甜头。否则,哪怕是历史底蕴、文化意义都非常丰富的“天下第一关”,迟早也要“坐吃山空”,栽这种摘牌的大跟头。
对于各级别景区资质的授牌与摘牌,需要形成动态管理,能升能降,能授能摘,让所有景区都有危机感,在服务上老老实实做文章。地方政府也一样,光靠出了事后处理几个人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管理上下力气。唯如此,才能维护健康的旅游业土壤,扭转旅游景区“只盯着钱、罔顾消费体验”的侥幸与谬误。(毕诗成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