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自毕业的那一刻起,汪应洛的人生便和管理工程教育紧紧连在一起。上世纪80年代系统工程刚刚兴起,汪应洛面对我国工程建设的巨大需求,致力于将工程与管理紧密结合,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进行工程论证、发展规划、战略决策等方面的研究。
当时在三峡工程规划中,各方曾激烈争论坝高问题,看上去是一个技术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电力部门认为坝高可以多发电;地方政府则担心坝高淹没良田后的移民问题。在调查汇总各方意见后,汪应洛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建立模型,经过计算,综合研究发电、移民、航运、防洪等因素,拿出了最优化建议方案: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这套方案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最后成为实际采用的方案。这让汪应洛深切感受到系统工程是一门有实际作用的学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
如今,汪应洛将他的系统工程管理学应用于新的国家战略中。“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汪应洛随即提出几大课题。其中,一带一路能源通道的建设和科教文先行的思路,一经提出就被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关注,成为国家制定方针的参考依据。汪应洛认为,仅仅依靠产品走出国门是不够的,要把服务带出去。能源通道就是通过工程建设带动能源、物流、装备“走出去”,中国工程、中国制造双轮驱动,同时靠信息化支撑平台建立,现代服务业融合,打好“组合拳”。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