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需要一张“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清单”。
有没有“越权”?有没有“滥权”?晒在阳光底下的边界和流程,让老百姓心里有了杆刻度清晰的标尺,让老百姓心里多了份对政府施策的信任。
近年来,上海各部门加快推动“权力清单制度”的建立,但就在这“得民心”的“进行曲”中却横生出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以“做过事了”为由,拒绝为民用权,“好事不办好”的有之;以“没我事了”为由,不敢为民用权,推诿扯皮的有之;以“办完事了”为由,不愿为民用权,根治“老大难”的有之……
“权力清单”能不能牢牢捆绑“法定责任必须为”的“责任清单”?相关部门能不能多些把权力视作责任的担当?调查中,百姓如是问。
“办好事”为啥办不好
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应该说考量着一个城市的“良心”。面对这件“必须办好”的实事,我们却总是听到残障人士的无奈叹息。
不少视障人士给本报来电倾诉:区区之间的盲道常常对接不上,戛然而止的“断头路”,让人迷失了方向;自行车、电瓶车大大咧咧地占据着盲道,堵得人无路可走;树木、电线杆横亘盲道中间,一不留神就人仰马翻、头破血流;破损的地砖成了“陷马坑”“绊脚石”,让他们跌跌撞撞中,常与危险同行……
“盲道的尴尬”天天在身边发生着,有关部门难道真是两眼一抹黑,啥都看不见吗?情况并非如此。对于无障碍设施,主要有三项事权:一是规划权,二是建设权,三是管理权。分属于规划部门、道路建设单位、道路管理单位。
应该说一条盲道从准生到建成,多个部门和单位都有“权力”将它修成通畅平坦的路。
于是乎——
规划部门“办事”了:一条条盲道被批准建设。但它是不是位置合理?是不是连成通路?没人“用权”管。
建设单位“办事”了:一条条盲道被造好使用,但它是不是真的“无障碍”?是不是要填掉被绕过的树坑、电线杆?没人“用权”管。
管理单位“办事”了:一条条盲道天天被“巡查”,但它是不是被占用?是不是已坑洼不平?没人“用权”管。
或许相关部门觉得不“用权”难交代,少“用权”少麻烦。在事虽关己但也可高高挂起中,留下的就只有视障人士的抱怨了。
“要托底”为啥没人托
网格化,作为城市管理的“啄木鸟”机制,对于普通市民肉眼都可以发现的问题,它即时通过派单、指挥、协调、督办等,促使相关部门履职尽责,让群众第一时间感受到政府的作为。
但如果将“网格化”包含的144个事项,只当权力不当责任的话,这问题就复杂了。一堆渣土被倾倒在了马路上,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要求,网格化中心可指派环卫部门先“托底”,把道路清理干净,随后追根溯源,揪出“元凶”,整治处罚。
可要说是“用权”,就必须严守与之相配套的运行流程,首先要弄“清楚”的恐怕就不是脏乱的道路,而是权力的界限——“谁的事?”——工地里的渣土管理归口住建部门、运输过程中的渣土管理归口城管部门、卸点的渣土管理归口绿化市容部门。绕来绕去,大家都有不敢越权、不能用权的理由,那么,这渣土也就“笃悠悠”地躺在那里污染着我们的城市。
违法建筑,群众深恶痛绝的“城市囊肿”。可面对正“长高长胖”的房子,拆违部门如果把“协调处置”当做一种权力的话,就会在规划、住建、城管等部门“到底谁来管”的问题中纠缠不清。没人担责“托底”,本来可以快速处置、马上摁住的苗头,就在兜兜转转中“既成事实”。乱搭乱建下,我们的城市失却的是安全、有序和干净。
“老大难”为啥总是难
乱设摊,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面对群众投诉,相关部门应该按照发现、派单、处置、反馈、监督、结案的一整套流程,有效推进整治。
但在调查中,有些部门的态度显得“轻描淡写”:我们不需要处置就能结案。事情很简单:下午4时,接到“学校门前有人乱设摊”的投诉;5时放学后派人前往,此刻早无生意可做的摊贩已全部散去。案子就这么结了。
“如果明天还有人投诉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对方回得干脆:“那就是另外一个案子呗!”
同样的,对于油烟、噪声扰民的无证店铺,我们常会听到相关部门这样的答复:有证的我们管,无证的没权管。可事实真是这样吗?有店主告诉记者,相关部门年年都来处罚,今年交过罚款了,就能开;明年交了,接着开。
为什么有些部门如此热衷于做这样“案结了”“罚过了”的场面功夫,而不愿真正“为民用权”,采取加强驻守、坚决取缔等治本之策,彻底解决群众最急最愁的“老大难”问题呢?
关键在于,许多“城市顽症”成因复杂,依靠单一手段、单个部门解决,困难很大,必须通过联动联勤,多部门综合施策。但既然这中间总有人不愿“主动用权、主动担责”,大家也就见样学样,“不冒头、不出头、不牵头”,求个得过且过、相安无事。
但他们真的忘却了,手中握住的不光是权力,更是责任。因为少了这份大局观念,缺了这份群众观念,“为民分忧、与民解难”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权力清单’是条只有起点和终点的高速公路。起点是‘为民用权’,终点是‘群众满意’,那些‘不担当’的理由都该被‘责任清单’封死。而一颗颗为民谋利的‘责任心’是构筑公路的最坚强基石。”调查中,有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