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们表示,上海文艺界形成了老中青三个梯队,作为后起之秀,此次获选是对他们艺术创作的一个巨大鼓励,也体现了社会对整个青年文艺人才的关爱。五位青年艺术家已经选定了指导导师,并制定出三年发展计划。10月22日起,“青年境界·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美术家作品展”在秦皇岛路上的东外滩艺术空间开幕,该展览被视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美术活动的重头戏之一,也是五位青年艺术家首次联袂办展。
毛冬华(水墨)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如何用水墨来表现上海这座城市?摆在毛冬华面前的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要么保持传统的笔墨程式和题材,谨守所谓中国画的底线,要么置笔墨标准于不顾,而以眼前的对象为主。成功的画家,总能在限制中实现自由,在自由中找到本源。所以,城市与笔墨如何兼容的难题,恰好为毛冬华提供了一个探索绘画根本问题的契机。
2009年创作的《多云转晴》,将上海的形象压缩到了平面中,一切变得单纯,包含着深远的隐喻色彩。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尚辉认为,该作品表现了当代建筑中最常见的玻璃和钢的结构关系。“笔墨的精妙,在于笔意的率性和墨趣的生化,而玻璃与钢结构的美则在一种理性的节奏。这件作品不仅很完美地表现了现代城市的视觉感受、刷新了中国画表现当代生活的审美体验,而且这种表现也都是一种对于中国画笔墨意蕴的语言转换。”
新作《外滩12号》系列,用积墨法柔中带刚地重塑了建筑本身,将标志性的建筑放置在空阔的纸面上,天地留白,营造出标本式的新奇观感,毛冬华也从城市建筑的形式趣味中发现并创制了自己的独特画风,为中国画打开了一扇门。
著名艺术评论家龚云表评价,毛冬华大量使用直线和淡墨,使画面的形式感得到加强,又赋予冲淡雅致的气韵,与现代都市的浮华喧嚣拉开距离,平添一种宁静和素雅,并且也因此丰富了水墨画的意境和笔墨的表达方式。
庞飞(水墨)
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有评论家指出,庞飞的山水画,既不是用水墨直接呈现视觉所见的写生性山水,也不是完全脱离对象纯以传统笔墨表现审美经验的笔墨性山水,而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切入点。他在意笔水墨山水画上用功最多。他的画路也相对宽广,崇尚墨象之意境。
40岁的大男孩庞飞,经常自嘲没有“文心”,将自己的新工作室取名“是山堂”,一目了然,“见山是山”。与此同时,他却是在悄悄琢磨自然浑成的笔法——“活笔”。他在宋朝沈括《梦溪笔谈·书画》里似乎找到了回应。“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景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
来到上海中国画院后发现,庞飞发现,画院是一座大山,有宝藏也会迷路。要说收获,是不言而喻的,他曾为画院押画扫描,将院藏的林风眠和贺天健共数百件作品一一仔细观摩,收获颇丰。
庞飞爱石,这和他所选择的艺术道路有关,他走的是传统出新的路径。按照他的理解,传统的路径要多几个方向切入,方能更好地认识传统。古人赏山赏石,就是和自然对悟,从中展现出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观,对理解传统艺术不无益处。今年年末,庞飞将在朵云艺术馆举办“风雅传承——庞飞手卷·瓷艺·雅石展”,以中国画手卷为主,同时展出近期创作的瓷艺作品和收藏的灵璧石近60件,体现庞飞从不同角度切入传统的努力。
张晨初(油画)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互联网影响了世界,改变了社会, 也会改变艺术的方式。张晨初《中国角色》绘画系列来自微博, 所要绘画的对象,从微博中来,到微博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张晨初反对把当代艺术弄得像皇帝的新装、巫师的舞蹈,当代艺术说到底就是要让当代的人看得明白。“绘画不应老是孤芳自赏,须与观众及社会互动交流产生反应,这才是完整的艺术,应是公众审美意识的催化剂。画家要保持开放的语境,摒弃自言自语的孤傲,与生活与命运与时代共呼吸,敏于对社会问题、时代状况的艺术回应。叙事陈情,美刺兴比,老妪能解,通俗易懂,我就如此任性。绘画不是用来麻痹心灵的鸡汤,而是用美去呼唤良知。时刻和社会保持零距离,用身体验,用眼观察,用心思考,用笔揭示。愿我的艺术与大众在一起,与常识在一起,与真实在一起,与良知在一起,与时代在一起。不停滞,不气馁,不偏激,不媚俗,不麻木。”
杜海军(油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当代有强烈的现代感,也同样是从城市开始。城市意味着诸多的现代性矛盾:单一、拥挤、忙碌、重复。长期生活在城市里,渐渐地适应着这些城市特征,但也有一批不适应者和回应者。杜海军就是这样的回应者,他成长于中国最快速城市化的时段内,彻底感知了中国的城市速度,也深深地发现这是一场全然不同的生活结构聚变。正是因为这样,杜海军选取了他感受到的城市,让他的绘画心源来自这样的城市印象。
面对现代性的节律和速度,必须有达达般的敏感和透彻,杜海军放弃了固定模式化的工作,漂寄在上海,从头到底领略着城市的意味。这让他有了十分的近距离,去看、去读、去遭遇何为城市生存。他观察到了城市里最具特征和象征的,就是一扇扇像眼睛一样的窗户。他像侦探一样,想象推理,甚至不乏窥视着这些窗内的人和景,简笔一构,即具足场景和故事,足令人们观视和演绎。这就是青年画家杜海军这些年通过城市的空气去想象的事情,也因此他一步步发现着何谓城市、何谓生活在城市。读杜海军的城市绘画,仿佛看到了那些孤岛中的人们,这里有无尽的怅惘。在杜海军的笔下,他们都成了一个未知数。
廖扬(版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打开廖扬的艺术纪事,各种主题的版画作品频获嘉奖,作为青年版画家,廖扬对于社会的思考是非常自觉的,在风格与特点上,极具代表性和探索性,追求形式表现的同时,更加关注鲜活的生活。
新作《爸爸妈妈去哪了》就像一张满怀歉意的当代年轻父母的“检讨书”,孩子们在荧光屏前沉迷的原因,是缺乏了来自父母的关爱,父母因为工作和孩子聚少离多,孩子们在心理和性格方面出现偏差,
廖扬表示,这是他从生活的源泉中汲取艺术的养分,表现当下自己情绪的一件作品。廖扬说,一次很偶然的目击,让他把创作的题材锁定了留守儿童,探讨了都市化进程中令人困惑的社会现实,直指当代都市人精神生活问题。“要把各种人表现到位就需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最好能够融入他们的世界。你会发现他们远不同于我们平日里对其表面的认知。”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