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交战国之间常打阵地战,交战双方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地方挖起长长的战壕,在战壕的后面安营“扎寨”。双方战壕之间的土地称为“无人区”。在非开火时间每方都会有狙击手在“放冷枪”,狙击手通常都是神枪手,只要看见了目标,基本上百发百中。问题是敌人都在掩蔽部或战壕里面,不会随便露脸,目标很少。据说英国军队的士兵想出了一个办法:英国人知道德国人有很多用得相当普遍的名字,如汉斯、卡尔、弗里茨等。有一天,一名叫汉斯的德国士兵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他立即站了起来说:“到!”话音刚落便饮弹倒地——英军试探性喊了这一“大路货”名字。这种喊声被称为“致命喊声”,有人认为这仅仅是个笑话,但有的一战老兵回忆说,确实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一场战役犹如一首由枪声、炮声、号声和军士的喊声交织成的“硝烟交响曲”,其中士兵们所发出的声音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从古罗马的雇佣军团、北美洲印第安人的部族军……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武器精良的陆军,打起仗来没有一个不发出震耳欲聋的喊叫声——冲啊!杀啊!通常称之为“喊杀声”。喊杀声能给予参战士兵以勇气和力量、提升战斗力、增强官兵休戚相关的意识,是心理战的手段之一。
然而在没有为军队发明军服以前,喊叫声还有另外一种作用:区别自己的军队和敌方的军队,因为喊叫声并不局限于“冲啊!杀啊!”喊什么内容,每支军队可以事先设定的。欧洲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喊叫声被当作军队番号的声响标志,在“混战”中尤其重要。历史上有些军队的喊叫声人们至今没有忘记:“阿拉拉!阿拉拉!”(“阿拉拉”系一位女战神的名字)、“狠狠打!狠狠打!”(古罗马军队的喊叫声)、“圣乔治”(英格兰守护神)、“死的好日子”(印第安抵抗军喊叫声)、(他们必败)(西班牙内战时共和党人军队的喊叫声)、“要么自由,要么死”(反对奥斯曼人的自由战士喊叫声)、“上帝保佑”或“玛丽亚保佑”(十字军东征时的喊叫声)……
人们常说,赛场如战场,不少国家把“赛场喊叫”也称为“战场喊叫”。体育比赛中的场上球员同样可以通过喊声造声势,在震慑对手的同时为自己鼓劲、克服“慢热”、尽早进入状态。尤其是2015年女排世界杯赛中,中国女排勇夺冠军宝座,令人瞩目的新秀副攻手袁心玥,她每次扣球会怒吼一声,以自己的霸气来压倒对手,哪怕只是做假动作佯攻,她也照喊不误,毫不“偷工减料”,每每取得良好效果,有时对方球员甚至会隔网惊讶地看着她。更为有意思的是,袁心玥能发出各种频率的喊叫声;其他队员也都伴着各自独特的喊声兴奋打球,可谓“女排精神”中的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