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龙全,男,1962年生,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耀江花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获2010年上海市世博先进个人,2010年上海市优秀志愿者,2012—2013年上海市综合治理先进个人,2014年上海市优秀平安志愿者,2014年上海市亚信峰会优秀志愿者,2014年黄浦区十佳好人提名奖等称号, 2015年参加“中国好人”评选活动。
本报记者 姚丽萍
黄浦区半淞园街道耀江花园党总支书记林龙全是“左撇子”,遇事就爱脑筋急转弯找到好办法,他管着近万人的超大型社区,操心多,7年做下来,50来岁的人两鬓的黑发都变成了白发,不过,这辈子再没什么事能像社区管理让他这么有成就感。
下社区当好“光荣土豆”
居民有事找到居委会林书记,一进门就看见林龙全的办公桌。若问他什么时候上班,回答是:5加2,白加黑——5个工作日加2个双休日,从天亮到天黑。
不只要在居委会听居民说事,更要像“土豆”一样深入社区听听居民怎么说,想想事情怎么办。
林龙全规定:每个居委干部每周抽一天负责到一个小区摆摊头,业委会、物业和楼组长也一起参加。居民有诉求,一定要记录,要解决反馈。第一次摆摊头,居民来了不少,真的解决了不少问题。有位老伯伯家的水管坏了,幸好物业经理在,马上派人去修好。有位中年女士挤进人群,急匆匆地说:“树上冬天包的草包到现在还未拆掉,树要烂死了!”坐在旁边的物业经理猛拍了一下脑袋说:“哎呀,我忘了!”大家都笑了。
日子长了,居民们都把居委会下小区设摊戏称为“民情测字摊”。
“光荣的土豆”除了定期“出摊测字”,有事没事,林龙全就爱到社区里转转,远远走来位居民,年龄跟自己爸爸差不多,就把他当成自己爸爸,年纪跟自己姐姐差不多,就把她当成自己姐姐,这么想了,怎么会对社区没有感情!
耀江居委会辖区有9个小区近万人,林书记能叫出过千居民的名字,认识林书记的居民超过80%。一位患有痴呆的老人在外区迷路被送到派出所,他忘了自己的名字,也忘了亲属的名字。一筹莫展时,进来一位警察,旁人叫他“小林”,老人跟着喃喃自语道:“我们书记也姓林,半淞园耀江居委林书记。”
民警电话打到半淞园街道,耀江居委果然有个林书记!林龙全赶去派出所接人,老人见了他笑嘻嘻,他却落泪了。
首创“业委会联席会议”
要问社区管理中,哪一样“首创”最令林龙全自豪,他会说:业委会联席会议!
2012年10月,新一届耀江花园小区业主委员会换届成立。13个成员中7名党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名,55岁以下9名。业委会主任裴建国毕业于复旦大学,早已创业并拥有自己的实业。可是,业委会到底怎么做,大家心里都没底。
“林书记真有两把刷子,有热情有办法!”裴建国说,业委会联席会议不仅让耀江花园走上了“保值增值”之路,更为社区规范管理带来制度化支撑。
在耀江花园业委会成立之初,原物业公司不作为,这个高档小区车乱停、无门禁、失窃频发、绿化破坏严重。林龙全帮助业委会统一思想,从整治小区硬件入手,很快建立了封闭式管理模式,恢复了绿化保洁,规范了停车秩序,车辆被引导至地下车库和小区外的世博园区停车场。耀江花园地面不停车,这在全市也少见!耀江花园焕然一新,房价在1-2年里升值20%。
耀江经验,如何推广?林龙全的办法是,创设业委会联席会议。 2013年4月25日,耀江居委业委会主任联谊会成立。此后,每月25日晚上一次例会。9个小区业委会交流经验,探讨问题解决方案,淞园小区治理“高空抛物”采取安装摄像头监视,一下子堵住了长期困扰小区的大问题。这个方法被大家采用,效果显著。
2014年,业委会联谊会有一个新的计划——联谊会要办成一个学校,从《物权法》和物业管理地方法规开始,提高业委会的专业知识和政策水平。林龙全邀请区房管局、区发改委、区卫生监督所、街道、城管、警署负责人,以及律师等专家来为大家释疑解惑。
《耀江小报》人见人爱
今年国庆节后,半淞园街道辖区内的小学期中考试,越纪小区居民陈恒松的小孙子考完试回家,兴奋地告诉爷爷,语文考试作文题目是《窗口》,自己就把《耀江小报》写进去了。小学生作文,为啥会写一张社区小报?这张小报人气旺。
耀江社区居民近万,社区工作要让60%以上的居民知晓,60%以上的居民参与,把这个“人湖”搅动起来,用什么方法呢?
2014年1月23日,林龙全拍板的《耀江小报》创刊了。每期3000份,第一版小区中心工作,第二版家长里短,第三版公共事务,第四版文化生活。创刊词不长,只告知居民小报“为你打开一扇窗”。第一期报纸就由志愿者送到居民手上,效果出奇地好,此后投稿率出奇地高!耀江花园小区绿化工人老黄,人勤快手艺好,常受居民表扬,但他却抱怨:“好什么好,《耀江小报》上又没有表扬我!”听得大家都笑了:快让他上《耀江小报》!
林龙全听说“老黄的心愿”,也笑了。他想起2009年3月被组织调到耀江花园担任党总支书记,面对街道党工委书记的嘱咐,他脱口回答:“我一定忠诚党的社区事业,把职业当事业!”当时,这句话是蹦出来的。7年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没有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