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线发车间隔2分钟
“到2020年,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日均客运量将达到1150万乘次/天,上海市域范围的线网密度约为0.13公里/平方公里,比现在提升28%。中心城区线网密度约为0.73公里/平方公里,比现在提升31%。市域范围站点密度约为0.08座/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站点密度约为0.56座/平方公里。”邵伟中指着身后墙上的上海轨道交通规划示意图告诉记者,“十三五”结束时,轨交网络将覆盖中心城区,连接除崇明县外的所有区,换乘枢纽将达到82座。
如今,市民特别关注的一个指标是发车间隔。邵伟中说,2020年争取将中心城区的骨干线路发车间隔缩小至120秒,其中10号线要争取做到100秒。
车厢将戴“智能手环”
“上海地铁的行车交路复杂。网络越复杂,管理要求就越高,如何让现有运能发挥最大效率是我们面对的课题。将来,我们可能遇到的是大客流‘全面开花’的‘几碰头’情况。”邵伟中透露,未来每节地铁车厢也能如同人一样戴上“智能手环”,接入在线监测的预警系统,“手环”可及时发现故障线索,有关方面也能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避免影响。
另外,上海地铁目前正在积极引入WiFi,近期WiFi将会覆盖上海地铁网络中所有的车站和列车,实现乘客在地铁区域出行的过程中网络全覆盖,在方便乘客的同时,也可以利用信息推送功能提供很多增值服务。
如果说设施设备是“硬件”,管理服务就是“软件”。邵伟中说,地铁管理呼唤社会共治。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平安志愿者通过视频拍摄设备记录和拍摄车厢内或现场的突发状况,在车厢和车站既有的固定式监控设备之外,补充灵活可移动的现场状况观察途径,方便后台应急抢险策略的制订和布置,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推送,为乘客提供更加精确、更加及时、更加高效的应急处置指引。作为公共交通主力军,轨道交通要为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做好服务与保障。 本报记者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