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通,到今天正好一周年。这个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一年来对A股市场产生了哪些影响?盘点一年来的表现,和当初市场的预期相比,出现了很多意外和偏差,比如,海外资金流入A股的规模小于市场预期,沪港通的额度只用了一半左右;A股与H股的价差没有消失反而越拉越大……
但是,沪港通最大的意义并不是这些,而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次探索,从这个角度看达到了预期。沪港通的模式会更多地被复制,未来不仅会有深港通,还会有沪伦通等等,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会越开越大。
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
沪港通开通之前,市场对于沪港通带来的变化有很多分析预测,一年过去了,我们回头看看沪港通究竟带来什么变化,是否如市场预期那样。
大家最关心的当然是给A股走势带来什么影响,是不是推动A股走出一波行情?从这个角度看,A股如大家预期的那样的确产生了一波行情。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通这一天,上证指数报收2474.01点,到2015年6月12日,上证指数最高上涨到5178.19点,半年多里指数涨了一倍。此后,A股市场在融资盘平仓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出现一轮暴跌,直到证金公司等“国家队”进场才逐渐稳定了市场,尽管有过一轮暴跌,但截至昨天,上证指数报收3606.96点,还是较沪港通开通的时候上涨了1132点,涨幅达45.79%。
这轮行情表现最强劲的是创业板,2014年11月17日,创业板指数只有1471.69点,但是,到今年6月5日,创业板指数最高上涨到4037.96点,涨幅高达174%,昨天经过调整的创业板指数报收2797.16点,较一年前的指数上涨了90%。
但香港恒生指数一年来表现平平,2014年11月17日,恒生指数报收23797.08点,昨天报收22010.82点,一年来下跌7.5%。
盘点沪港通一年来的各种数据,发现很多方面都低于市场预期。最大的意外是沪港通额度并没有用光,还剩了一半左右,说明海外资金进入A股的规模远低于市场预期。
根据内地及香港证券监管机构的安排,沪港通于2014年11月17日正式通车时对人民币跨境投资额度实行总量管理,并设置每日额度,其中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每日额度为130亿元,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元,每日额度为105亿元。当时市场的主流意见是,沪股通额度设置相对保守,3000亿元的总额度很可能在1年到1年半的时间内即将消耗完毕,然而实际交易规模远低于市场预期。
据统计,自去年11月17日以来,沪股通累计成交15305.36亿元,日均成交67.13亿元,单日最高成交纪录为今年7月6日的233.88亿元。港股通累计成交7382.71亿元,日均成交32.96亿元,单日最高成交纪录为今年4月9日的260.91亿元。而同期A股市场的日均成交金额高达1.07万亿元,沪股通日均交易规模仅相当于A股市场日均交易额度的0.63%。截至昨天,沪股通剩余额度达1792.94亿元、港股通剩余额度也有1582亿元。
就是说,沪港通的额度一年来只用去一半左右,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说明海外资金流入A股的规模并不大,沪股通累计为A股市场补充的境外“活水”只有约1208亿元。今年三季度以来,沪股通资金外流趋势越来越严重,特别是10月16日以来,沪股通已连续19个交易日处于资金净流出状态,截至上周五,净流出额累计达245.6亿元。倒是今年下半年以来流入港股通的资金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与大家的预期有很大差别。
与此同时,A股和H股的溢价问题并没有解决。一年前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沪港通推出后,A股与H股的价差会缩小,没有想到结果是相反,AH差价反而越拉越大。
据统计,AH溢价指数在沪港通开通前的12个月内基本稳定在90~105点的区间内,但从去年11月份沪港通开通后,AH溢价指数急速上扬,昨天该指数报收141.74点,也就是说这些A股比港股的H股贵41%。
走势由内在因素决定
沪港通开通一年来这些出乎预期的现象,说明决定每个市场走势的决定性因素,是这个市场的内在因素,外来因素只是一个催化剂,而不能改变市场本身的走势。
这一年A股出现一波大牛市,主要还是内地投资者的资金推动,沪股通流入的资金不足A股交易额的1%,靠这点资金是不可能推动沪深股市半年里如此大涨的。经过长达7年的调整,A股市场本身就有产生一波行情的基础。而沪港通这个利好,让许多股民愿意入市,不断走低的利率让更多人寻找投资方向,大盘上涨带来的赚钱效应,又使更多的新股民开户入市,正是A股市场这些内在因素导致了这波牛市。
同样,香港股市也没有因为A股暴涨而大涨,作为一个国际化程度更高的市场,香港股市受到美国等市场影响更大,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不会改变港股的走势。A股与H股差价拉大,主要原因还是A股上涨港股却下跌造成的。
A股市场行情一旦产生就按自己的轨迹运行,最主要特征就是暴涨。去年11月,首先一波暴涨行情是券商股,短短1个多月里,很多券商股涨幅翻倍。如果说去年底券商、银行等蓝筹股上涨是价值回归,还有其合理性,那么,今年上半年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小盘股暴涨,可以说逐渐失去了理性。一批小盘股在很短时间里上涨几倍,使得创业板整体市盈率高得离谱,市场风险越来越大。一些股民铤而走险,大量融资甚至场外高杠杆配资,为风险爆发埋下了伏笔。
海外投资者相对来说是理性的,在A股疯狂上涨中没有追涨,这也是导致一年来沪股通流入资金规模低于预期的一个因素。但是,当沪深股市在7月、8月几次出现暴跌的时候,沪股通流入的资金明显加大。A股市场上半年过于疯狂的状态最终带来风险大爆发,6月中旬后沪深股市连续暴跌,8月中旬再次暴跌,上证指数从6月最高的5178.19点暴跌至8月26日最低的2850.71点,创业板指数更是从最高的4037.96点暴跌至1779.18点,指数“腰斩”有余。一批投资者特别是新股民及高杠杆融资的投资者在这轮暴跌中损失惨重。
但是,我们看到海外投资者在这轮暴跌中没有受到很大损失,因为他们没有追涨,同时却在A股暴跌、市场恐慌的时候纷纷入场抄底,获取反弹收益。也许,进入沪股通的这些海外投资者收益不是很高,但非常稳健,他们这种理性的投资方式,其实还是值得我们投资者学习借鉴的。
通过香港向全球迈进
沪港通开通一年来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了中国资本市场在监管透明、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迈出了双向开放的第一步,对A股市场有效联通到全球市场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沪港通为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提供了一个试点机会,一年来积累了经验,沪港通的规则也在不断完善,但是,两市在交易制度各方面还是有差异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一位投资者向记者反映,他通过沪港通买了一个内地在香港上市的科技公司股票,这家公司位于上海的张江,他准备去参加公司的股东大会,如果买的是A股,这个当然不成问题,但是,通过沪港通买的港股,由于托管制度不同,他竟然无法参加股东大会。这一情况说明,沪港通在规则制度方面,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完善。
沪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全球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深港通。通过沪港通场积累经验后,以沪港通为模板的A股市场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虽然深港通开通并没有一个时间表,但是,相信深港通正式推出不会等待很久,而且,在沪港通的经验上,深港通的规则可能会更完善。
同时,与全球更多市场的对接模式都在研讨之中,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与伦敦交易所的互联互通。中英两国政府在10月份发表联合宣言,表示两国将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就互联互通问题开展可行性研究,这意味着外界一直期待的“沪伦通”计划,已从设想阶段迈向具体操作的双边研究阶段。
此外,今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与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就共同建设离岸人民币金融工具交易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法兰克福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中欧国际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和上市交易以离岸人民币计价的证券和衍生产品。
A股市场在沪港通模式成功的基础上,未来可能以不同形式实现沪美通、沪欧通,实现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全面的互联互通。还有个好消息可期,人民币纳入SDR很可能在本月底实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于11月30日召开执董会,讨论人民币是否应被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IMF总裁拉加德上周末发表声明表示,支持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这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也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与德国合作设立的中欧交易所就是以人民币计价进行交易的一个交易所。
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正迎来一个新时代,将对A股市场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