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天举行的“北美名校嘉年华”上,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等美国名校校方代表表示,目前部分学生在留学申请上太过功利。“个人社会实践经历,应该是体现学生个人的兴趣特长的‘凭证’,而不是由机构组织、批量‘印刷’出来的。”
产业化批发“志愿者”
“录取标准是什么?”“哪种社会实践更容易受青睐?”在留学展会上,“软实力”录取标准成为学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话题。然而,北美留学生日报创始人、主编林国宇说,学生们热衷于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经历,志愿者经历的“包装”也出现了产业化趋势。“现在有不少机构专做经历‘美化’,每年都会组织一批又一批学生去非洲等不发达地区从事所谓的‘志愿服务’。一两周时间,只是带学生在当地走马观花,收费却高达三四万元。这种志愿者服务就像是流水线上‘印刷’出来的。但是,学生和家长却对之趋之若鹜,为的就是给自己的申请简历‘加码’。”
除了留学申请华丽包装的盛行,还推动了网络写手红火的“业务”。记者在一些购物网站上看到,做留学申请文案生意的店家还不少,“个人陈述”1200元一篇,“推荐信”1000元一篇……不少店家甚至表示,可以为申请出国的学子量身定做申请材料。
经历不代表“软实力”
留学申请已从过去的“唯分数论”,到现在综合实力的竞争。然而,这厢是申请者对软实力申请的关注,那厢却是学校对申请简历过度包装的频繁摇头。
斯坦福大学招生代表科尔斯坦·柯南斯女士说,中国学生关注到成绩之外的经历是一件好事。“但是相比过度包装,我们更希望看到学生个性的展示。这种个性不应该是相似的实践经历,而是你能够通过这些实践经历展示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昆山杜克大学管理学硕士项目助理主任李安嫦说,学生们觉得在申请文书里面提到的实践经历越多就越好,其实并非如此。“对学校而言,更看重的是这些经历是否是你的兴趣所在,或者,你是否能从这些经历中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
林国宇说,其实美国高校对于学生录取的“软实力”条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他们最看重的经历包括了是否拿到过国际认可的科技活动、奥赛奖项、是否参与过国际研究机构认可的研究成果等。“机构打造包装的活动经历在申请过程中效果会大打折扣。”
新SAT考试明年推出
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IE)每年11月都会发布的《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据它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自2005年以来,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就保持高速增长,平均增速达到15%以上。截至2014年,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美国第一大国际生源国。“以我们学校为例,近年来,国际学生申请人数保持在每年20%的高速增长期,其中,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亚洲学生占了大多数。申请人数剧增,也导致了国际学生竞争越来越激烈,去年我们学校的录取率仅为3%。”美国西北大学的校方代表艾伦介绍说。
录取标准也“水涨船高”,除了对软实力有所要求,对托福、SAT(美国高考)等标准化考试的分数要求有所提高。据了解,美国高校本科申请对国际学生的SAT成绩要求普遍涨了300分,比如,西北大学对SAT的要求至少为2250分。
不过,2016年,新SAT考试将推出,并迎来重大变革,分数将由现在的2400分回归到原始的1600分制,在考试内容方面也将更注重实用性,这也意味着过于“应试”的备考不再有效。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