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年轻观众
年轻的资深戏迷王小姐在观看了沪剧《邓世昌》后在微信上感叹:“这是一出有情怀的戏。有家国视野、赤子之心,它能唤起我记忆中的那种感情。”安师实验中学八年级的万山同学认为,这是一部充分体现爱国情怀的沪剧。而罗震烨同学在看了《邓世昌》后表示:“观看演出前,我很好奇:历史故事和沪剧艺术结合会是个什么模样。看完这部戏后,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茅善玉告诉记者,从目前收到的反馈来看,《邓世昌》的确比较容易赢得年轻观众的共鸣,“也许是这个历史事件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因此很容易走进这个戏,有兴趣来了解。我们现在到学校里演出比较多,我们问了很多年轻观众,很多人觉得这个戏找到了一个点,一个能让年轻观众接受的点。”
探索剧团新路
茅善玉认为,《邓世昌》让剧团重新反思,年轻观众到底喜欢哪一类戏。“戏要细分一下,有的戏适合年轻人,有的适合老观众。”从上海沪剧院历年来的演出情况看,有些沪剧经典老戏年轻观众并不太能接受。比如《大雷雨》是沪剧西装旗袍戏的一部代表作品,但对于非沪剧戏迷的年轻人来讲,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东西离他们过于遥远,难以引起共鸣。上海沪剧院副院长龚孝雄坦言,有时因选择的剧目不合适,在高校演出时甚至还出现过观众几乎全部提前退场的尴尬场面。“题材适合沪剧很重要,但不是说不去开拓、不去碰,有些大家都认为不合适沪剧的题材,可能正是青年观众喜欢的,能引起共鸣的。”茅善玉说。
展现阳刚之气
在上戏读艺术硕士的曹亭筠则表示,《邓世昌》是自己第一次在剧场看沪剧,“一度觉得沪剧是过时的,是绝对不会感兴趣的,直到看了《邓世昌》。”曹亭筠认为,“《邓世昌》比较吸引年轻人的也许并不是唱段,我们其实不懂好坏。也不是故事,故事都很熟悉了。更多的是舞台、演员表现力和艺术家的精神。以前以为沪剧是很女性化的,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邓世昌》却很有阳刚味。《邓世昌》带给我们一种沪剧之前从未带给我们的血气方刚的感觉,和之前的‘小情小爱’相比,这部剧通过演员的诠释带给我们的是大爱,是爱国主义的正能量。”
与京剧、昆曲等剧种不同,沪剧没有丰富的传统表演程式,擅长的是现实题材的西装旗袍戏。因而要吸引年轻观众,除了题材选择上要考虑年轻人的口味、年轻人的共鸣点之外,在表现上引进更多新的舞台语汇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