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梦想成奇迹
湖北17岁少年柯帅从7岁起就潜心研究,这次呈现了代表目前无人机应用较高水平的成果——将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于水质检测。为了研究,家中并不富裕的父母竟耗资50万为儿助梦,柯帅更为之付出了整整十年心血。困难时,他大胆给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写信求教,李小文院士亲自给他回了信,让他喜出望外。虽李小文院士今年初病逝,但这份科学大师与少年天才的缘分还在延续。李小文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阎广建来现场鉴定,并对柯帅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给予了赞扬。
从小出生在德国的李治平随父母回国,目前是上海莘松中学的初三学生,他带来的是电力无线传输“隔墙取电”,他的梦想是打破人们每天面对的电线“蜘蛛网”。他做过计算,人从睁眼到睡觉,一天平均面对167根电线,手机、电脑、电视、微波炉……都离不开电线,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他说:“我李治平的梦想就是要让电线消失,把人类从现代科技的蜘蛛网中解救出来!让所有家电都可无线充电,创造一个无线新世界!”他当场让观众拿出已没电的大屏手机,顿时,奇迹出现了,经由他创造的无线输电装置,手机竟由关机变成了充电状态。他说无线输电目前可达30厘米,足以穿透一堵墙。他还用这技术点燃了LED灯箱,显出十个闪光大字“少年爱迪生,奇迹正发生”。
创新动力源于爱
《少年爱迪生》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与市科委共同推出的。今年共有超过2200位小发明家参加海选,他们带来了未来的创新基因,节目在网上吸引了2000多万人群积极参与。
这不是一档单纯记录科学的节目,梦想的力量和成长的启迪成了节目主旨,有的发明背后有着令人感动的故事。上海华二附属初中的陈梓杰发明了“居家多功能起身助力装置”,最初动机是想给腿脚不便、起身困难的外婆解决难题,这爱成了他创新的原动力。他借用汽车后备箱电动推杆原理,制作出这套对老人非常具有实用性的起身器,帮助外婆能随意从马桶上站立起来。不少厂家企业闻讯后,纷纷与其联系,希望购买其发明专利。
16岁的香港高中生朱定文是短道速滑队队员,他曾为香港队夺得三面铜牌。课余时间,擅长计算机编程和生物学的他,致力于癌症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原因是四年前,他外婆因喉癌永远离开了他。他下定决心要打败癌症。基因治疗癌症就是先找出引发癌变的基因,但要从人类基因组的30多亿个碱基对中找出那个致病的基因,即便使用超级计算机也需超过60个小时。为此,他花了两年多,测算了2000个肺癌病人和2000个健康人的基因数据,探索出一套全新计算模型IAC。由此,只需普通手提电脑在两分钟内就能找出突变基因。他说,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两年前进行了预防性的双乳腺切除手术,就是因为她检测时发现了基因缺陷,这对防癌控癌作用很大。他的演讲赢得全场掌声。
成才故事有启发
在现场,由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荧屏女主播袁鸣、“台湾发明大王”邓鸿吉教授和“科学偶像”薛来组成的评委团给少年发明家们以不少指点,但他们成才的故事给更多家长带来了思考,成长是不是只能用学习成绩来衡量?
“密码小顽童”顾传卿发明的是带耳朵的密码锁,以取代用金属钥匙开门。但他最初摸电门时手曾被炸黑,但母亲并没有由此遏止孩子的探索兴趣,而是说“孩子从哪跌倒就让他从哪站起来!”对此,拥有400多项发明的台湾地区发明家邓鸿吉教授深有同感,他说孩子有很多想法很宝贵,不要扼杀其想象力。他说:“我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我想要玩具,妈妈都不是买的,而是外面捡来的。我妈妈说过一句话我到现在都在教育我的孩子。别人玩好的,你玩坏的。如果你能把它修好,你就是最厉害的人。”如今,邓教授连续7次获得匹兹堡、纽伦堡等国际发明比赛金奖,恐怕与这段童年经历不无关系。
制片人王宁介绍,最大遗憾是,这一少年科技发明节目常常遭遇学校阻力,老师担心会耽误学习,很多小选手不得不放弃比赛。其实,这节目虽然对孩子们的升学有直接的回报,但孩子们为自己梦想而发光,与同样热爱科学的小伙伴们进行切磋,这些都会对他们成长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本报记者 俞亮鑫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