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经济概念走红
“创新不仅仅意味着科技创新,其实包括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多的表现形式就是创意。而创意要从一个想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实体,进而集聚为创意产业,就需要大量的管理知识和实践活动从中整合资源”,沈蕾说。
自上世纪末英国政府率先提出创意经济的发展思路后,创意经济的概念迅速在全球走红,被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提高至战略发展层面。据资料显示,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英国,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与金融服务业相媲美的支柱性产业。
中国创意经济之父厉无畏教授在他的新著《创意改变中国》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于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在中国大地正风起云涌,方兴未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创意经济引发的热量正以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影响着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着传统的经营模式,也革新着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管理学也需要创新
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专家,沈蕾特别关注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她介绍说,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的产业组织活动,与传统产业已然大相径庭,“第一,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直接进入企业的设计、制造环节,意味着用户驱动创新的理念正在倒逼企业经营理念的颠覆性改变;第二,在互联网环境中,消费者、经销商、生产企业处于一个共享平台,新型的无边界组织结构正在悄然渗透到创意产业的各类企业;第三,创意直接推动消费升级”,沈蕾认为,传统的组织理论、营销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面对创新、面对创意产业的崛起,中国的管理学也需要创新,需要引入创意管理学。”
沈蕾举例说,比如特拉斯汽车从创意到生产到进入市场,需要空气动力学、力学、美学、材料成型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的支撑,还需要钢铁、塑料、玻璃、皮革、纺织品等多种材料来生产和装配上万多个零件。一个创意产品的产生,需要多方的合作,这种合作既有创意合作,也有技术合作,还有服务合作。如何组织协调就是一个典型的管理问题,如何将各方的合作资源最大限度优化、如何引入金融支持、如何引入营销体系,创意管理学能够帮助企业学会以用户为中心创新产品和服务,帮助企业学会新型组织架构的运行模式。
思维方式需要转化
在创意产业中,最主要的资源是思维和观念,说到底,是人的脑子。沈蕾说,这种产业是纯绿色产业,不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却能带动消费升级。沈蕾又举了一个创意管理实践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案例:2014年的十一黄金周,上海再创旅游收入新高,达82.6亿元,同比增长10.5%,接待人次881.25万,同比增长15.8%,超过了首都北京。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并没有增设特殊的景点,核心就在于创意及观念创新。其中,上海打造的世博源就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区别于地区商业项目,世博源定位为超广域购物中心,它并非仅仅满足三、五公里内的居民消费群体,更是面向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旅游观光者。为此,世博园不仅保留了上海世博会期间的“阳光谷”、顶棚白色膜结构、江景音乐喷泉、灯光秀等经典景观,还持续发挥“世博轴”建筑群的生态环保功能,包括“江水源”制冷系统、开放式采光通风结构等,同时引入了广告、会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继外滩、陆家嘴之后,上海又一个观光点。沈蕾指出,这一案例生动说明,创意的根本就是观念创新,并且通过跨界促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沈蕾介绍,东华旭日管理学院正与英国爱丁堡的创意类高校合作,计划在最短时间内,在东华引进创意管理的硕士培养项目,这将是国内涉及创意管理的第一个硕士项目。沈蕾说,这个项目的大部分课程将让学员进行创意实践,其意义在于强调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对经济增长新核心要素的把握,同时强调在创意经济时代思维方式的转化。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