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武夷山下五夫镇,齐声诵读《朱子家训》的琅琅童声,映衬着云雾缭绕的青山绿水,描摹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美感,朱子时代的袅袅书香飘逸而出,沁人心脾。上周末,在朱熹诞辰885周年之际,海峡两岸朱氏后人和朱子学说研究者们,重游朱熹生活了48年的武夷山五夫镇,瞻仰他当年居住、讲学之地紫阳楼、兴贤书院。
千年古镇五夫淳朴、古拙,清澈的潭溪绕村而过,溪边农妇濯衣戏鱼,青青稻田里鸭鹅嬉戏,一派世外桃源的怡人景象。一条铺满鹅卵石的小道朱子巷,是从前朱熹从居住的府前村紫阳楼到兴贤书院必走之路。福建社会科学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品端介绍:“这条几百米长的小路被著名的朱子学专家朱杰人命名为‘中国哲学家小路’。原因是德国海德堡有一条路叫‘哲学家小路’,因当年德国的大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经常在路上散步、思考哲学问题得名,而朱子巷留下了中国思想家朱子的足迹,也应有此名。”
紫阳楼掩映在古树翠竹之畔,白墙灰瓦,质朴自然,屋前一条石径,半亩方塘,村居气息清新宜人。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15岁时,遵父遗嘱,奉母带妹,移居五夫,依附父亲好友刘子羽。从此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考亭,共居住了48年。朱熹在这里求学于“五夫三先生” 刘子翚、刘勉之和胡宪,三人的理学都具有以儒学融合佛道之学的特点,朱熹深受影响。后求学于李侗,又从根本上改变了朱熹的治学方向。
“想要了解朱子文化,就要了解朱熹这个人。没有什么地方比紫阳楼更能贴近朱熹的生活了。” 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理事长潘朝阳说。
经美观大方的廊桥七市桥入朱子巷,前往兴贤书院。青石板小路上,苔痕翠绿,两侧砖墙斑驳,有老者在门口借着天光编织蓑衣,遥想当年,朱子也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吧。街坊两侧矗立着的“兴贤书院”“刘氏家祠”“连氏节孝坊”等古迹,无不透射出宋风遗韵,依稀可辨昔时店铺商肆密布、名人学者云集的繁华景况。朱子开创的五夫社仓也安于村中一隅,它是朱子愿天下苍生安居乐业的见证。
街上居民在家门前放张小木凳,摆上几袋五夫特产的莲子、干笋,聊补家用,并不叫卖,也不欺人。五夫莲子便产自村中万亩莲塘,煮出的莲子羹香甜软糯,确实不一般。盛夏之际,五夫荷叶田田,菡萏娇羞,人可以行走于栈道上,穿行于荷塘中间,尽情赏玩。当地人不懂得包装、销售,近年虽在7月15日设了荷花节,但五夫莲子仍然养在深闺人不识。台湾海峡两岸朱子交流协会首席顾问黄翠文此前来到这里,联想到武夷山以茶著称,而茶点不兴,朱子学说世界闻名,在民间却未能普及,仁心妙想给当地政府官员提出举办朱子文化伴手礼创意大赛的建议,将朱子文化附着在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上。又给了台湾的设计者“朱子连心”的茶点创意,“连”而非“莲”,取两岸因朱子文化连心之意。
朱熹第30代裔孙、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长朱茂男今年是第四次来五夫了,“每年我至少来五次,这里是我的精神故乡。”朱茂男说,两岸同种同文,通过朱子文化更容易沟通,这次习马会传递的精神就是朱子“理一分殊”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