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大赛由市文明办、市文广局、市妇联、金山区人民政府、新民晚报等主办,以“家”为主题,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的总体要求,自“3·28文化服务日”全面启动以来,在社会各界引起了高度关注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妇联、市老龄委等单位都在各领域里积极发动开展相关活动,围绕家庭建设开展的“文明家庭”、“最美家庭”评选、在中小学和离退休职工中开展的家风、家庭故事征集活动等等。
家风传世 细说“传奇”
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家风起自家庭、立足于家庭,对社会进步、人性升华、民族凝聚、文明拓展、文脉延续等都能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生于金山、长于金山的陈富林不仅是金山农民画的开拓者之一,还创造了一家四代投身金山农民画艺术的“传奇”。这是如何传承的呢?他脱口而出,“这就是家风啊!”在他的影响下,妻子王美英,利用空闲支起画架,不久就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大女儿陈修,孩提时代就开始画画,艳丽的色彩是她独树一帜的风格,与邻村青年画家高风结为连理后,不断推陈出新。最不可思议的是他竟把从未握过笔的老母亲钱引珍 “培养”成“画家”。老人把儿时记忆里的民间活动场景一一在画中“复原”。两个孙儿则成了“第四代”。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农民画世家,共创作了800多幅金山农民画,其中50多幅在国内外画展中获奖,20多幅作品入编典集……
王雅刚刚成为一名普通的列车乘务员时,对工作不太满意,向全国劳模父亲求助。“评上全国劳模,不趁热打铁托人帮我换工作,却把我俩难得凑一块的休息日拿来和我谈心,爸爸说:‘老实认真,干一行爱一行’是对爷爷的承诺。”王雅说,父亲最大的“家当”是嘉定区供水管线管理全记录——16本工作手册、12本硬面抄,七八十本摞起来足有半米高。一般档案资料上量的是电线杆,可他量的是上下井、电信井、污水井、雨水井、路边线,与现在标准的电脑图纸相比,他的“图纸”更加形象,更容易找准位置。“认真只能做完,用心才能做好”是爷爷对爸爸的教诲,也是爸爸对王雅的教导。如今已经是一名优秀乘务员,还评上单位先进个人的她,从心底里敬仰爷爷,佩服爸爸。
家训润心 传递美德
作为传统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家训把经籍典章中的道德理念、价值追求具体化、生活化、浓缩化,成为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对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训并非大家族专有,平民百姓也有家训,内容一样深邃,那就是重德行、求向善。
翻开《孔子世家谱》,孔繁铉的名字赫然在列,他是孔子第74代孙。祖父孔宪乔解放初定居上海,秉承孔子的血脉与文脉,在小学当校长,教书育人,在家里,言传身教。三个儿子个个知书达理、爱书如命,有责任、有担当。孔老先生说,这些都要归功于代代相传的家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孝为先,德性首要。崇儒重道,好礼尚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克己奉公,必成必敬。读书明理,显亲扬名,敢为人下”的44字家训浸润了孔家一代又一代。他说,传承先祖、长辈的优良传统,将孔子文化世代相传,才不枉做一个孔子的后代。
黄立为的祖上是光绪年间的一位落第秀才,落第后便立下家训“若以清心,利乐有情。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他说,“就在我和爱人双双退休时,我们商量着如何安享晚年,最后的结论是,何为安?能为大家出点力,做点事,心就安,何为享?在真心为他人服务中享受快乐”,一退休,夫妇俩一起成了社区的志愿者。
富苹的爷爷富润生是著名电影配音演员。富家喜欢吃饺子,富老常常借着包饺子的由头把一家人召集起来,一边包饺子,一边“温习”富家的家训:“饺子哪里最好看?饺子最好看的就是它的边,一个褶一个褶,饺子才能竖起来,得慢慢捏,样子就出了,就像我们的家训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做人要一步一步走,稳稳妥妥,才走得踏踏实实。”
家教承续 关乎教养
家教是一个家庭的文化底蕴。家训只有落实家教层面,才能代代传承。但家教成为一家人的自觉时,变成了家风。家教关乎着一个民族的教养和社会风尚。
在本次比赛中,有一篇故事特别让人感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大家都十分熟悉,却鲜有人知道此书的翻译者,翻译家王志冲及其家庭故事。他在25岁时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除了上肢,全身都动不了。他带着病体坚强地一路走来,并完成了五、六十部作品的翻译,离不开相濡以沫,陪伴他左右的妻子郑懿。当初,怕家里反对,郑懿特意安排母亲登门“相亲”。未来的丈母娘同样被王志冲的真诚、坚强、睿智打动。她做出了一个母亲最为艰难的抉择,尊重王志冲的人格,尊重女儿的选择。她送给女儿最厚重的“礼物”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8个字。
程多多的父亲是国画大师程十发。程多多从小习画,耳濡目染,曾到旧金山艺术学院深造,现任上海中国画院海外特聘画师、东华大学教授。多多说,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三分之一本事在画内,三分之二在画外。”回忆父亲对自己的教育,他表示:“父亲教导我,一是做人不要贪,二是要多想着别人。父亲除了给予我在艺术造诣上的指点教诲,更在为人处世上为我树立了标杆,他高尚的品格、顽强的生命力、用艺术讴歌人民的忠诚始终激励着我。”
“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中国人就是这样将短暂而有限的生命,融入永恒与深沉的无限之中,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细胞里代代相传,在普通百姓生活的每个细节里繁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