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学校才是“优质”学校?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上周,市教委下发《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在育人观念上回归教育本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发展;在课程建设上,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建立丰富、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上,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关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支持力量。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向“优质”靠拢。梳理这些学校的教育轨迹不难发现,关注个性、因材施教便是优质教育成功的秘笈。
如何让厌学生变得好学?
“班级里有个叫小高的男生,长相帅气,性格开朗,爱面子,爱听表扬,就是上课不专心,成绩也不好,竟然说没有一门学科是喜欢的。进入初二后,他似乎更讨厌学习了,甚至不想到学校来。”上南中学东校的王音老师说,作为班主任,对于这样的学生就得尊重个体差异,帮助他健康成长。
王老师经过家访得知,从小学开始,小高的母亲就对教师的告状习以为常,且对孩子的教育也一直无能为力,而小高的父亲则常年在外地工作,认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儿子就行了,对他的学习一点不关心。“一方面,家庭教育的失当,导致了小高缺乏自律,随意任性;另一方面,在学校里因得不到表扬和肯定,小高的自信心也严重受挫,以至于变得越来越破罐子破摔。”王老师说,要让小高有所转变,必须先从自尊心教育入手,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其实,除了考试成绩不行,小高还是有不少优点的。比如,对于国际国内的时事,小高就十分关心,每次上思想品德课时,他点评的国内外新闻都十分精彩。于是,王老师及时在班会课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这可是小高自入初中以来头一回“享受”到在全班同学面前被赞扬的待遇啊。“此时,我在他的眼神里看见了感动与感激。”王老师说,小高的转变,可以总结出许多教育经验,学生的厌学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如过重的学业负担、班级的歧视、家长教育失误等,而且他主观上对学习也不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过多的自卑与无能的负面情绪体验。所以,要帮助像小高这样的学生,必须先消除或避免这些厌学的“影响源”。
【点评】上南东校校长沈飞:上周,我校与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浦东教育国际交流中心等共同举办了一次“会诊”,研讨当下新技术背景下的教学创新。我认为学校应该建立对学生教育的分层目标,运用评价激励,加强学生的自律教育。比如,对预备年级学生,要帮助他们学会自理能力,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而对初三学生,则要教育他们磨砺心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如何教会解决问题能力?
在如今的宝山区,越来越多的学校变成了“问题学校”。上周,首届 “问题化学习”全国教育研讨会在吴淞中学举行。宝山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展示各校如何以个性化的“问题”为引领,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特级教师王天蓉以数学“黄金分割”一课为例,对“问题化学习”的成效做了诠释。“什么是黄金分割、什么是黄金分割点、什么是黄金分割数、怎样进行黄金分割、如何找到这个黄金分割点、为何要进行黄金分割、当时的科学家是如何提出黄金分割的、黄金分割对于数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为什么黄金分割就能给人美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着黄金分割……一堂课,既有老师不断抛出的问题,也有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提出自己的疑惑。”王老师说,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问题就好比是人的思考触点,问题化是触点与触点之间的连接,而问题化学习则是触点与触点之间的连接所形成的无穷无尽的新发现、新思考,从而生成独具个性的智慧。
同样,吴淞中学唐秋明老师展示了一堂高三语文课《宽容》。这是美国作家房龙的名篇,唐老师在课堂上列了一张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列出“浅释性问题”“领悟性问题”“赏析性问题”“洞察性问题”“移情性问题”和“自省性问题”,还要求从文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学等多个纬度阐释课文所揭示的问题。“我几乎没有固定的教案,课堂上要与同学们一起探讨的问题,都来自每个人的当场感受、当场提问。整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对于隐喻象征类作品的理解与赏析能力有一定的提升。每个人的理解不同,问题当然也不同,教师就更得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唐老师说。
【点评】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晓静:我们将依托“智慧校园”建设,创设“人人好学、处处可学、时时开学”的校园环境、真正实现问题化学习的校园和问题化学习者的乐园。期待通过问题化学习,产生越来越多更智慧的学生、更智慧的教师和更智慧的学校。
如何喜欢上自己的专业?
我为什么要读这个专业?毕业了以后能做些什么工作?我还需要具备哪些个性化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职场找到一席之地?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尽早找到职业地位是决定其生涯发展的关键。日前,上海市逸夫职校用一场精彩的“回想”创意节回答了这些疑问。
创意节中的作品,全部来自毕业10年内的逸夫校友作品。他们中,有当代青年艺术家、大学教师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校园内,一幢小洋楼成了专属展厅。当代艺术、雕塑、摄影、平面设计、陶艺、文物修复、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三维建模、游戏动画、服装染织、建筑设计、电影电视、包装设计……作品几乎涵盖所有艺术门类和艺术创意行业领域。
2003届广告专业毕业生张天恩现从事电影美术设计,他用复古的家具布置了一个场景,并给同学们留下互动题——挑选一个道具,根据特定的命题,将其放置于现有的场景内。他希望通过这道考题告诉同学们,艺术创作,既需要个性,也需要不断和观众互动,激发灵感火花。
2004届装潢专业毕业生赵欣,如今已创立自己的工作室,并拥有了独立包饰品牌,她展示的包饰色彩搭配明亮活泼,兼具可爱与优雅。她说,自己学的是平面设计,但渐渐地,她想把这些平面的设计变得可以触摸,因此,就开始了摸索。为了让作品从平面上“站”起来,她时刻在观察并思考着,哪怕看到超市的马甲袋,都在思考为什么它拎起来会很舒服。
2011届毕业生周玥论现就读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室内景观设计专业,她通过调研年轻人对住房需求及对空间的特殊要求,将一间原上海巴士集团维修车间,改造成了适合年轻人居住的青年公寓。
【点评】逸夫职校校办主任应宏芳: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为学生们提供来自于行业的最真实、新鲜的案例,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自己特长的职业方向。建议同学们在创意学习上不必太苛求完美,而要不断通过张扬个性去捕捉灵感,吸收灵感,从而完善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