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营造数字化校园,使学生学习方式在数字化环境的影响下发生转变?在多次教研会议讨论后,后续发展目标逐渐明晰起来。“要做教学变革就绝不能纸上谈兵,也不能敷衍了事。”闵行二中校长朱靖在采访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实施的方案不仅要好用、实用,还要让学生和老师喜欢用!”
“闵二维基”不仅是资源平台
2012年,属于闵行二中自己的“维基百科”在集思广益中孕育而生,如何搭建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使师生在平台上实现学习资源的知识共享,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需要打响的“第一战”。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多而杂,从零开始编写‘闵二维基’词条,倍感压力”,数学老师吴陈华坦言。但压力何尝不是动力,随着各教研组的耕耘,词条库日渐充盈,知识管理平台总算打下了扎实的“地基”。
有幸的是,辛勤付出总有收获,“闵二维基”一经推出就深受学生欢迎。此后,教研组在原有基础上,又对词条进行了分门别类,构成了14大类,79大主题,并形成 “一组一品”精品课程体系,此外还丰富模式,加入“微课程”“微视频”等交互式功能。目前,“闵二维基”词条数已突破8000大关,学生自发编写的词条也不断涌现。由此看来,脱胎于实用主义的“闵二维基”早已不仅仅是一个资源平台那么简单。
“信息素养”不仅是学科助手
怎样预习地理课中“黄赤交角”知识点,翻翻课本还是求教师长?闵行二中的同学告诉你,都不算靠谱。用谷歌地球软件,这才最简单!这样的思维改变源于2013年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引入的“信息素养”校本课程体系。
数字化教学需要学生对信息学习工具有更熟稔的运用技巧。高一的信息课上,学校就关注培养学生对于学习软件的运用。学生们在熟练操作“印象笔记”“几何画板”“思维导图”等软件后,结合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对知识点的理解能更趋深入,实践创新能力也更强了。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闵行二中其实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学校的初衷是希望信息素养不仅仅是高中课程强有力的学科助手,更希望它能成为学生在之后人生生涯中的综合能力。
“柠檬课堂”不仅是名称洋气
随着95后、00后的学生逐渐升学高中,闵行二中发现,学生的需求和从前已大不一样,现在的学生更自我,更想凸显自身主体地位。数字化校园如何升级,还得从学生主导这点入手,2014年,“柠檬课堂”的出现就显得水到渠成。
“柠檬课堂”由“教师教得少”“数字化学习”“更多探索”“开放观念”以及“新教学结构”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构成。
高二英语写作课是“柠檬课堂”模式的典型范例。课堂上,学生成了绝对的主人翁,通过“17 English”写作系统这个数字化学习软件的在线写作功能,同学们自学、自查、自评,整个课程的深度和维度全都自行掌握。老师通过软件后台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给予指导。老师轻松了,学生也买账。数字化校园无缝对接课堂教学新思维,使名称听起来洋气十足的“柠檬课堂”,接了地气。
“数智空间”不仅是量化工具
高二女生小孟面临选科难关,他们这届恰是高考3+3改革的首批“试验军”,不过小孟并未惊慌犹豫,反倒是早有了主意。这都得归功于2015年试行的“数智空间”智能评价系统。
打开小孟的个人界面,四张简洁的雷达图将她的学业表现、信息素养、核心能力、职业倾向直观地展示出来。历史、地理、生物三科成绩抢眼,信息素养上交流协作能力突出,核心能力偏向人文,职业倾向偏好社会型。根据这些雷达图,小孟不但对选科胸有成竹,对未来想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更是充满信心。
校长朱靖介绍说,这套“数智空间”的开发意义深远,量化工具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但是内在核心却是着眼于学生个性化定制教育,这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
“成就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精彩”是闵行二中信守的办学方针。2012年到2015年,四年时间,数字化校园建设并没有一步登天,也未固步自封,更绝非纸上谈兵。目前,闵行二中的数字化校园正处在建设进行时,未来之姿更值得期待。
新民教育中心 陈乐 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