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校园,一条百米剪纸艺术大道映入眼帘,作为爱廊园“十景三馆一宫”之一,为校园增添了艺术生命力。这些剪纸作品或形象夸张、或简洁优美,看着我们惊叹的神情,廊下中学校长张斯恒骄傲地告诉我们:“这些剪纸艺术品都是由我们的学生独立创作,很多前来交流的国内外师生对我校的剪纸特色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廊下中学通过校园文化提升教育品质,以剪纸作为办学特色,这所普遍意义上的“农村学校”逐渐成为了廊下居民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困境重生
成为优质学校
四年前,廊下镇的家长们苦于地处农村区域,深受“孩子上学难,上好学校更难”的困扰。有些家长更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到离家几十公里外的好初中就读。廊下中学在原本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家长“弃近求远”的情况下,凭借独特的办学特色和理念,经过几年的努力于今年9月被确认为上海市优质学校。
“也许我们的孩子不能和市区的孩子比,但我们要教会他们勇敢生活、真诚对人,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要教会他们懂得爱,更懂得‘大爱’。”张斯恒校长告诉我们,学校得以在短短两三年间“脱贫致富”,除了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还有赖于学校立足本土特色,打造校园文化,创建剪纸艺术特色校本课程。
剪纸技艺
开设特色课程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之所以选择剪纸,一来我们希望孩子能传承廊下镇的传统技艺,二来我们希望通过剪纸课程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艺术的感知力。”在廊下中学,剪纸课已经作为一门艺术校本课,以学科特色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要不要给来访老师们剪个纸肖像?”一个廊下中学的学生自告奋勇地“剪”起了我们,不足三分钟,惟妙惟肖的剪纸人物肖像应运而生。其他学生看到后,也跃跃欲试,他们飞舞起了手上的剪刀,一张张红色的剪纸肖像在这些孩子手里被创作了出来,这样的场面让人震撼又感动。
目前,学校又结合廊下地处现代农业园区的乡情,借力金山气象局和金山区科委的专家资源,开创了“节气与气象观察与研究中心”,并与“剪纸艺术创作与研究中心”共同成功申报为两项市级创新实验室,这在上海的农村中学绝无仅有。
传统是源,创新是流。文化需要不断传承与发展,学校正在以剪纸为例研发更多特色课程,例如:打莲湘、农民画、硬笔书法等。
内涵建设
形成文化校园
明确校园核心文化并加强内涵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以“大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的,“以剪为媒,传播大爱,立德树人,实践梦想”巧妙地将校本特色课程与学校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并将“大爱”渗透到学校内涵建设的每个层面,提倡“爱的课堂、爱的教室、爱的论坛、爱的校园”。
小辰刚进初中时,一直是别人眼中的“坏孩子”,成绩不好,还经常缺课,不愿意帮助同学、不尊重老师,缺点比比皆是。而在本届毕业典礼上,小辰不仅拿了作文大赛的第一,还成为了毕业生代表。“以前没人关心我,但张爸却会问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小辰口中的“张爸”正是张斯恒校长,“因为张爸,我才知道自己比想象中更棒!”
廊下中学校长张斯恒一直在坚持用这样的理念凝聚校园文化,“我们将‘大爱’融入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心理成长的工作中,分数不是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我们希望建造一个有爱的校园大环境,可以通过环境育人。”
如今,廊下中学被赋予了“爱廊园”的昵称,学生和老师不仅是课堂教学上的师生,还是生活上的“家人”。“把心捧出来,把手牵起来。”在采访中张斯恒校长重复了很多次,文化治校、文化立校、文化强校已经成为廊下中学全体师生的共同意识,从教学课程到校园活动都被这种强大的文化磁场围绕。
然而,从形成特色到提升教学品质,最终得以铸造品牌是一条长期而艰辛的路途,廊下中学仍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而另一些问题,诸如学校如何形成课程特色,如何提升品位、打造品牌,如何将校园文化融入课程,又如何走上优质发展的道路,廊下中学的实践,值得借鉴与思考。
新民教育中心 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