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城市看海”下立交成“伤心处”,实事项目改造目标——~~~
“城市看海”下立交成“伤心处”,实事项目改造目标——~~~
“城市看海”下立交成“伤心处”,实事项目改造目标——~~~
“城市看海”下立交成“伤心处”,实事项目改造目标——~~~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看海”下立交成“伤心处”,实事项目改造目标——
563座下立交防汛监测“全覆盖”
陈杰
■ 沪闵路下立交改造项目正加紧施工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今年“6·17”和“8·24”两次特大暴雨时,申城不少道路下立交积水成了“城市看海”的“景点”。本市将道路下立交改造列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记者今天上午从路政部门获悉,截至10月底,今年全市道路下立交改造的总体进度已完成80%。目前,全市563座下立交做到“一处一预案”,有将近一半都安装了积水监测报警装置,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推进监测点的安装工作,做到主要下立交全覆盖。记者上午探访了两处下立交改造项目。

  沪闵路下立交

  换装潜水泵 排水能力增

  今天上午,位于沪闵路下穿外环线的下立交综合整治工程传来喜讯:土建部分将于月底前结束,下月开始泵站等设备安装。未来,该处下立交的排水能力相当于现在的6倍。

  沪闵路下立交地处上海的咽喉要道,头顶上是外环线莘庄立交,外环线、沪闵高架路、G60沪昆高速和S4沪金高速在这里交汇,高架路密布。行车经过沪闵路下立交,“易积水路段”的黄色告示牌非常醒目。

  沪闵路下立交综合整治主要涉及泵站。“其实,许多人都有误解,认为下立交改造就是整修道路、增加设施。”市路政局相关人士介绍说,下立交改造主要围绕两大功能:一项功能是大家熟知的交通,另一项功能是排水。

  20多年前,结合当时的沪杭高速公路建设,建造了沪闵路泵站。当时的建设标准是3台干湿泵,用两台备一台,每台泵每小时排水300立方米。

  今天上午,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身穿橘红色工作服的施工人员正在忙着开挖地面,更换泵站的进水管。原来的进水管直径600毫米,改造后将更换为直径1000毫米的管子,这意味着泵站下大雨时的“胃口”将大幅度增加。实际上,泵站吃的是“百家饭”,除了落入沪闵路下立交的雨水外,还有下雨时莘庄立交、G60排出的雨水。

  “胃口”大了,“出路”也要宽敞。此次工程对泵站出水口也进行了改造,在原先直径600毫米排水管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直径800毫米的排水管,将雨水排入淀浦河。

  据施工方介绍,沪闵路下立交综合整治工程10月18日开工,计划12月20日设备调试结束。目前按照正常施工节奏进行,土建部分11月底结束,下月开始安装增加防汛能力和排水能力的泵等设备。原先使用的干湿泵有一个先天的缺陷:就是当降雨集中、水量暴涨到淹没泵体时,这台干湿泵就无法发挥作用,成了摆设。改造工程把干湿泵换成了潜水泵,就没有了淹没后失效的担忧,而且排水能力的增加显而易见:改造新安装的3台潜水泵,每台每小时排水2000立方米,是原来的六倍多。“这里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容不得半点差池,就像古人说的‘未雨绸缪’。”

  顾戴路下立交

  增至三台泵 “瓶颈”变通衢

  地处闵行和松江两区交界处的顾戴路下穿沪杭客专立交工程需要在复杂条件下改善通行状况。历时一年多,该工程于近日验收完成。两条机动车道变成了四条机动车道,“瓶颈”变通衢,一碰到汛期就会受到特别“关照”的情况终于得到了根本改变。

  今天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车水马龙的顾戴路下立交,头顶上非同小可:既有铁路沪昆线、沪杭铁路客运专线和嘉闵高架。下立交的一边是闵行区莘庄镇,另一边不远处就是松江区了。

  “原有顾戴路下穿铁路段(顾黎路-友东路)路面宽约16米,包括双向两条机动车道和两侧各一条非机动车道,原来是通行瓶颈。而且,每到汛期,管理部门都会格外重视这个地方。”

  改造工程全长506米,施工内容是:将顾戴路向两侧拓宽至30米,设置为双向四车道,为城市次干道。工程保留了原有顾戴路下穿铁路段,作为机动车道,拓宽的部分均为新扩建。此外,下立交泵房也进行了改建,两台泵变成了三台泵,排水能力增加30%以上。

  由于施工需要,施工方要对顾戴路进行全封闭施工。但由于顾戴路是松江与闵行的主要通道之一。经过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在周边居民和企业的配合下,最终选择与顾戴路平行的另一条路作为临时通行道路。这段顾戴路在工程开工后的第六天,2014年5月28日封路施工。工程历时一年多,到今年6月15日工程预验收通过,7月份道路通车,本月正式验收完成。

  暂时的“阵痛”换来了长久的便利。顾戴路下穿沪杭客专立交工程建成后,道路通行能力大大提升,方便了沿线居民和企业的出行。据施工方介绍,配合嘉闵高架顾戴路落地匝道的建设,匝道与顾戴路平交(平交就是平面交叉十字路口),该平交道口势必成为地区一大堵点。而该下立交的改扩建,极大地提升了这个路口的集散能力,改善了交叉路口的交通状况。目前该下立交已建成通车三个多月,该段嘉闵高架也已经通车月余,记者在现场看到的情况是车流有序,未见拥堵。

  本报记者 陈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要闻·声音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民生速递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新民资讯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06版: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10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教育/教育热点
   第B12版:专版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563座下立交防汛监测“全覆盖”
下立交改造 要有通盘规划
下立交装LED屏 提示积水深度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8563座下立交防汛监测“全覆盖” 2015-11-25 2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