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学期起,包括上理工附小在内,10名经过严格遴选的外籍足球教练走进了本市杨浦、静安、金山、宝山、普陀等5个区的十所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课堂教学、课后活动与训练及组织其他校园体育活动。市教委打造的“活力校园”项目正式启动。
团队游戏有些难
从5月开始,经过四个月严格的培训与考核,从200名候选人中选拔了来自西班牙、德国、美国、巴西等国家的10名外籍教练,并配以10名中方助理参与教学,专业资质以及和青少年沟通能力成为重要考量标准。
执教半个多学期,中国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很快表现出来。不是足球技巧,也不是战术能力,团队合作和规则意识成为外教眼中孩子们最需要补上的内容。记者留意到,上课前,不同于平时整队,全班孩子在一块U形区内席地而坐听教练安排,“这类似于正式比赛的更衣室,U形区域既可以确保教练可以和每个孩子互动,也告诉孩子,你们是一个整体”。项目负责人说。
“孩子们的好胜心需要鼓励,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他们,胜利很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在竞赛的过程中尊重对手,收获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杰弗里说。杨浦区五角场小学的外教托马斯曾在德国法兰克福足球俱乐部青训队任教练,在他的课程中,每堂课的开始他会花上10分钟时间让孩子们自己发言,来告诉他这堂课应该遵守什么样的纪律。剩下时间里的至少一半安排练习团队项目并且尝试不同的分组,让孩子们适应不同的队友,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有时当一天的课程结束,他会准备一些小礼物给孩子,但是并不是给场上表现最好的那位,而是选择给那些在课程中主动帮助队友,团结大家的孩子。
金山海棠小学的外教安德鲁在训练中开始有意识地加入了更多团队竞技性游戏,例如让队员们在场上分两队灵活带球,同时想办法截取他人的皮球带回本方场地,并帮助队友保护本方皮球,最后余球多者为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令安德鲁颇为头疼的问题,因为一些小朋友在游戏的过程中并不是那么遵守规则。例如被截掉皮球的孩子按规则暂时不可以移动,但往往他们却继续在场上奔跑,而对方因为不愿意“吃亏”也开始耍赖。
从小培养“健康体能”
托马斯留意到,尽管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踢球,球技相当出众,但中国低年龄段的孩子身体协调、平衡感有些弱,他在第一个月的教学重点中,大幅度增加了平衡、协调的练习。
外教进课堂,采用的是“活力校园”项目结合曼联足校和国内实践出版的《小学足球教学》教师用书资源包。“足球只是辅助手段,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掌握基本动作技能,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教材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汪晓赞说,对10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这才是专项训练的目的所在。在高校体育类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始终缺少“动作学习与发展”这一块内容,事实上,除了“跑跳投”外,孩子在10岁前需要掌握的运动技能还有很多。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均衡掌握各项动作技能,对储备心肺能力、身体成分等“健康体能”非常重要。从足球训练来说,外教充满创意性和挑战性课堂值得中国同行借鉴,“中国教练可能习惯了个体苦练基本功,外教更强调在对抗过程中传球、带球,场景化的教学让孩子们遇到真正的比赛,动作不会走样。”汪晓赞说。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