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用户直接感受的是车内空气质量,容易忽视单个的内饰材料质量。乘用车内饰材料,如仪表板等塑料制品、安全带等布制品、密封条等橡胶、脚垫等含粘胶剂的复合制品散发的有机挥发物、醛酮类物质以及散发的气味可能成为车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引发质量安全风险。
本次风险监测共采集50批次样品,经检验,3批次不符合上述要求,存在安全风险。其中1批次产品的甲醛、乙苯、二甲苯指标不符合要求,1批次产品的甲苯、乙苯、二甲苯指标不符合要求,1批次产品的甲醛指标不符合要求。市质监局副局长沈伟民提醒广大消费者,对车辆进行维保时,可选用汽车内饰用水基聚氨酯粘合剂,降低内饰材料气体的散发。购买汽车脚垫后,最好在通风处放置1-2周,再放入车内使用。
而市场上的汽车玻璃用膜质量良莠不齐,品种繁多,消费者如果选择不当或使用了劣质膜,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影响行车安全。本次风险监测共采集10批次样品,经检验,5批次汽车玻璃用膜不符合要求,均为汽车前风窗玻璃用膜。可见光透射比过低的膜贴在汽车前风窗玻璃上,会导致驾驶员看不清楚车外的物体,直接影响驾驶员对行驶环境的观察,导致行车中存在安全隐患。紫外线透射比和太阳能总透射比高的膜,起不到阻隔紫外线和热量的作用。
有关部门建议消费者通过四种简单的方法识别膜的好坏:剪取一小块膜,透过膜观察远处的物体是否清楚,或者把它放在白纸黑字的背景上观察字迹是否清晰;将膜置于红外灯或碘钨灯前,用手隔着膜感觉温度变化,如果温度变化快,则隔热性能不佳;用软布擦拭膜面,有褪色和明显擦痕的膜为劣质产品;撕开背膜闻气味,劣质膜的胶层残留溶剂较多,有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