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比1,申花败北足协杯。意外,也不意外。
我永远不会说,自己不爱申花。但也有点话,要对入主申花两年的绿地说。申花是个品牌,是上海的名片。但最近几年,申花的表现,对不起球迷,不能代表上海体育的水平,更不能代表上海的水平。
成绩一般,这还在其次。关键问题,是气场的缺失。昨天的足协杯,主帅吉洛犹豫至此,迟钝至此,活生生将一场占优势的比赛,拖成运气的争夺,继而又输给了对手的孤注一掷。这样的主帅,对比敢于将罗比尼奥“拿下”的斯科拉里,差距何其之大!
吉洛,是申花近几年引援思路的一个缩影。绿地入主申花后,在主教练的聘请和内外援的引进方面,总给人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修修补补”,缺少气魄。老是琢磨,哪个球员便宜,哪个球员是恒大不要的,哪个外援可以免费引入,哪个教练服管、听话……让人感觉,缺少霸气,安于一隅,过自己的小日子。这一切,与朱骏时代的申花,颇多相似之处。
操作层面的问题,体现的是战略层面的问题。绿地,有没有将申花当成集团的核心业务?口头上重视,最终还是要落到行动上。搞足球,要出成绩,必须投入。在中国,恒大是个例子。在上海,小兄弟上港是个例子。
绿地缺不缺钱?我想,就算以前现金流有点紧张,如今也是不缺了。绿地与恒大相比,是同一个数量级的。一周前的11月23日,“绿地控股”获证监会批复,公开发行200亿公司债券,“这体现了绿地集团在资金资源获取能力上的优势日益显著”。既然如此,在足球方面,绿地集团能否想点办法,去整合资金资源,去获取一些优势呢?
当然我知道,绿地集团有委屈,搞足球俱乐部也要付学费,足球更是一项偶然性比较大的运动。但转眼之间,绿地入主申花,要进入第三年了。当初,张玉良可是公开表态:“三年内,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申花球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