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广告与成见
何小手
  何小手

  一则“我们恨化学”的广告最近惹了麻烦,广告主是一家化妆品厂商,其广告词就是“我们恨化学”。北京大学化学院教授周公度认为,这则广告是“反科学”、“破坏化学教育”,要求央视停止播放,并设法补救给化学教育造成的损失。24日,中国化学会也向央视发函,指出该广告涉嫌构成虚假广告,要求央视公开道歉并消除影响。

  一则广告受到学界的批评,后者抱团取暖维护科学尊严,事情影响看起来很大。有评论说教授的批评有上纲上线之嫌,因为的确有不少化学制品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恨化学”有合理性。日常生活中“恨化学”颇有社会基础,为何这一次学界如此较真?显然,这不仅涉及到所谓的真相,批评者之所以“上纲上线”,主要因为“恨化学”的成见是以广告的形式表达,是有宣传意义的行为,而且是在影响巨大的媒体上做这种宣传。

  广告本身具有媒介的作用,传播过程不仅在推销产品,对它所涉及的观念和知识也有推广效应。一则广告会把有关化学的误解放大,这不仅对于其他化学制品厂商不公平,对于学界也会构成冲击。而站在这家化妆品厂商的角度看,之所以做出“恨化学”的表态,这背后显然有自身利益和社会心理的考虑:在绿色产品渐成时尚的今天,化学制品引发了很多消费者的忧虑,厂商做出的表态无疑在迎合这种社会心理。当然,除了迎合,厂商此举还有说服的效应,通过“科普”的方式吸引那些潜在的消费者,一个消费者可能因为看到这样的广告而有了“恨化学”的观念,继而选择那些所谓“纯天然”的化妆品。

  厂商和消费者借助广告相互吸引,从纯粹商业的角度看无可厚非,只是,在强调话语权,信息快速流动媒介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民众观念受到各种杂音的影响。互联网上许多“成见”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譬如转基因产品,网民的反对声音一直很大,为何如此?分析不难发现,除了它是一种新鲜事物,学界对它也充满争议外,广告的灌输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自转基因产品争议出现以来,很多厂商在做广告时都说明产品非转基因,其中不少都把它作为一个大的卖点来宣传。在尚未有明确答案的情况下,这种广告影响了很多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态度,强化了担忧,可谓是广告影响消费观念的典型。

  广告宣传与民众观念彼此影响,对于消费者来说,相信科学或者有其他想法,当然可以自由选择,但对于媒介来说,显然不能简单因为“恨化学”有社会心理基础而做出这类宣传。大概看到广告对消费者观念的影响,今年农业部专门下发文件,禁止宣传“非转基因更安全”等广告词,如今出现“我们恨化学”广告,这与“非转基因更安全”有着相似之处,学界的反应在意料之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PARIS 2015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PARIS 2015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专版
   第C01版:大虹桥
   第C02版:大虹桥
   第C03版:大虹桥
   第C04版:大虹桥
车子太脏也罚款,可以吗?
申花,勿走老路
防艾新武器
别让老人失去存在感
“站”车位
广告与成见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广告与成见 2015-11-30 2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