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社会悄然而至,且不说养老的经济压力问题,如何实现老人身边“有人”,在人员快速流动的今天,更是一个大问题。
有人算了笔账,如果跟爸妈住一起,除去应酬、上班、睡觉等时间,平均每天陪伴4小时,一年有1460小时。在异地工作,如果只有过年7天回家,除去路上和应酬时间,一年的陪伴只有24小时。
有的家庭子女多,但最怕病患。笔者的姥姥今年96岁了,从92岁开始老年痴呆,多亏有8个孩子,一家一个月。到谁家,还得雇保姆。而少子女甚至独生子女家庭,就只能靠模式创新了。考虑托老所、抵押地产养老、医养结合,乃至畅想社会化机构上门服务、跟着儿女走开辟第二职业、找志同道合好朋友一起雇工养老……
老人更现实的需求,其实是存在感。吉林长春市宽城区老党员、86岁的杜静英奶奶,半个世纪以来义务培训4万多名学生,每天年轻又快乐;老军人葛长江,以80高龄捡破烂,供贫困孩子念书;辽源市龙山区将当地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劳模、老专家组织起来,建设成为关爱未成年人的队伍。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市场越来越成熟,养老服务一定能衍生出比今天更新的养老方案。现在,更多的需要反求诸己,让身边的父母,让未来的自己,都有一份属于老年人的存在感。(孟海鹰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