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社区“创新盲区”
点燃头脑里闪过的创新“火花”,需要动手做!不过,“动手做”正在离市民生活越来越远: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下降;成年人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家庭装潢、居家维修等全部请人帮忙;而老年人想敲敲打打,做个木板凳、铁簸箕等家庭小物件,却没有地方施展技艺和想法……
“社区里,有图书室、舞蹈房、健身器材、亲子学堂、老年教室等,偏偏不见提升创新思维的基础设施,百姓的动手空间,十分有限。”市科委最早发现了社区里的创新“盲区”,科普处副处长杨平告诉记者,2012年开始,市科委在全国创新性地启动社区创新屋,给市民搭建可供创新动手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
社区创新屋,是什么?它是一间百平方米的“动手坊”,通常在街道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也有部分深入学校或少科站,里面有一台台笔记本大小的袖珍机床。别看它们个头比不上工厂里的大机床,车、刨、铣、冲却一应俱全,各种设备均符合国家相关安全与质量标准。除此以外,3D打印机、数控机床、激光扫描仪等“高精尖”设备,也紧跟“创新潮”。
按照标准版“社区创新屋”设置,百米空间分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活动区域,配备两位工作人员,面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只要想动手“玩创新”,无论年纪大小,“零基础”与否,都可以来此由浅入深地尝试各种工具,在实践中打磨自己的“创新之光”。目前,全市已有79家社区创新屋,中心城区可以做到每区一处,部分郊区已经每个街镇都有创新屋。
日常运营“冷热不均”
走进位于石门二路的“社区创新屋”,“鲁班机床”马达声声,几位年轻人手持巴掌大小的小木板,在机床前切削打磨,木屑飞溅,机械轰鸣,一个个小木椅、小木桌等创意摆件,活泼“问世”,造型虽朴拙,线条还有待打磨,参与者个个眼中闪着光,“我竟然也如此心灵手巧”。
这家2012年最早建立的明星级“创新屋”,最近也有点小烦恼:这种热闹的创新场景,一般只出现在寒暑假或是节假日,平日里的“上座率”有点低,通常是其他教室都预约不到,而创新屋房门紧闭。
“下次开放是圣诞节,有一次亲子创意圣诞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拿出创新屋的预约排片表,一脸无奈:一百平方米空间,是文化中心里最大的一间教室,相对于图书室、健身房、老年教室,使用率最低。石门二路街道社区文化中心解雁坦言,过了最初的“开门红”,来此“动手做”的主要是青少年,日常运营明显地冷热不均:寒暑假满场,开学后冷场。
动手创新“需要启蒙”
创新屋“冷热不均”,这可能和老城区居民的生活节奏有关。青年人忙工作,双休日更愿意宅在家里或者交友;老年人看孙子,闲暇时更喜欢不费脑子的兴趣爱好。社区里男女老少几乎很少主动来创新屋“动手做”。文化中心也想方设法拉人气,组织比赛、社区宣讲、邀请创客,但是都难细水长流。有居民偶尔来创新屋转转,看看示范作品频频点头,真要“从零学起”,大多摆摆手,“不会做啊”。
“社区里的创新基础设施有了,就需要创新技能课程紧随其后。”解雁告诉记者,与种花养草,织毛衣、剪窗花之类的做手工不同,社区创新屋里的工具设备还是挺专业的。简单的“车铣洗刨磨”,看似一学就会;会用却不等于能用。如何将生活中偶尔迸发的灵感落实到小小机床上,需要基础的创新课程来辅导。
动手搞创新,也需要进阶性的创新启蒙,这不是文化中心“物业式”的运营管理所能解决的,需要懂教育、玩科技、会科普的人共同参与。“如果能有一整套比较系统的科技创新课程,随着创新屋一道进驻社区,平日里很少动手的居民走进创新屋之后,才能学着有事可干,一步步尝试创新的新奇和愉悦之后,才会去实践自己‘金点子’。”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