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小达人”,金汇实验学校的王曜晟,就很爱去家门口的社区创新屋——妈妈拆旧毛衣绕线团太辛苦,他从旋转的CD唱机中得到灵感,花了两周时间“泡”创新屋,鼓捣出小发明“爱心绕线器”。他觉得社区创新屋里,如果有位创新辅导员,就更“解渴”了。“在学校里搞科技创新,遇到困难,会有老师来辅导;到社区创新屋去玩,设计思路或创新思路上碰到问题,就很难求解。”
王曜晟小朋友的创新需求,正是宝山区的10多家创新屋正在着力突破的。“社区创新屋给百姓送来了创新工具,但是创新能力并不是说有就有的,创新乐趣也不是凭空长出的。”自从有了第一家社区创新屋,宝山区市科委陈文娟就思索如何持续提升创新屋的创新影响力。宝山吴淞街道社区屋尝试着设在宝山区少科站,请科学教育来帮创新工具物尽其用。
科学老师加盟创新辅导员,宝山区创新屋一下子有了软硬兼施的法宝。技工出身或玩创客的居民,来此找到了“新车间”;偶有兴趣却不会动手的市民,来了可以慢慢学。基础外形加工、内形加工,再到立体拼插技能,学过几次后,慢慢就找到儿时好奇心被满足的兴奋与畅快,才会越来越乐意玩创新。
面对居民日益高涨的创新兴趣,最开始的几家市级创新屋已明显供不应求,其他街镇也跃跃欲试。在宝山区科委的支持下,宝山区许多街镇纷纷建立了区级创新屋。目前,宝山全区各街镇都拥有社区创新屋,并自发成立了社区创新屋联盟,由专业的科学教育老师编写了统一的教程,指导各创新屋居民从零学起“玩创新”。
“第一次来,先尝试平面切割,在导师指导下做一只熊猫挂饰;再学基础内型加工,打磨、组装、锯割出一只卡通动物;如果第三次来,就能进入三维静态物件的设计和制作,例如先按图纸制作小狗笔架,再慢慢脱离教程,进入自我创意空间。”吴淞路少科站的陆洪兴老师,同时也是社区创新屋的创新导师,依据《DIY工艺小木工初级教程》,他已经辅导了许多“零基础“居民学做“小木匠”,社区创新屋逐步成为他们业余空间。
据了解,为了让家门口的创新工具真正为百姓创新所用,市科委将先稳定社区创新屋的数量和规模,接下来着力培训社区创新导师并开发系列创新课程。“让更多居民想要创新时,不仅随手可得创新工具,更懂得如何将创新灵感付诸实施。”杨平期盼着,未来在一间间小小的社区创新屋里,走出一批又一批创新达人。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