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尝试创客与创新屋“手拉手”
马亚宁
  家门口有这么好的创新空间,如何让市民愿意来此“我创意、我设计、我动手、我制作”?社区创新屋作为政府主导推动的创新类基础设施,硬件平台到位后,社会各机构、各组织应想方设法激活它,让家门口的创新屋真正“创”起来。 “从现有创新屋的运转方式看,社区文化中心自己运营的市民知晓度不高,而由第三方科学团体或者创客组织等专业人士运营的,市民参与踊跃,活力充足。”杨平透露,将更多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来运营管理,吸引创客来“玩创新”。

  “上海‘社区创新屋’计划,可谓国内外政府支持‘创客运动’的最大手笔!”“小小创客”创始人石李珊,从去年开始尝试让创客与创新屋“手拉手”,并给石门二路街道、长征街道等社区创新屋引进了一系列的创客活动。

  市中心有许多“隐形创客”却苦于无空间——家里空间有限,租个创客空间不现实,全职入驻创客空间又“为时尚早”。“如果,在社区创新屋里辟个‘创客角’,由周边的某几位创客轮流‘主持’,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创新屋的空间和设备,还可以请创客来做创新辅导员。”石李珊说。

  不过,社区创新屋也有自己现实的“小顾虑”。据了解,社区创新屋建设,最初是由市科委和区县1:1配套资金,后续管理费用也有专项资金,居民在社区创新屋“动手做”全免费。可是,创新屋如果由第三方机构或者创客直接运营,创新活动越来越丰富,参与者越来越多,耗材和设备维护的开支势必增多,如果依然全免费,靠政府拨款,创新屋将慢慢周转不灵,更谈不上工具设备的及时升级换代;如果适当收费,作为创新类的社区基础设施,该收多少、怎么收,由谁收?目前,社区创新屋正在考虑多方联合,摸索如何迈出最佳的“第一步”。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PARIS 2015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PARIS 2015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专版
   第C01版:大虹桥
   第C02版:大虹桥
   第C03版:大虹桥
   第C04版:大虹桥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动手做”离市民生活越来越远
“创新软件”充实“创新屋”
尝试创客与创新屋“手拉手”
广告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7尝试创客与创新屋“手拉手” 2015-11-30 2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