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创新屋’计划,可谓国内外政府支持‘创客运动’的最大手笔!”“小小创客”创始人石李珊,从去年开始尝试让创客与创新屋“手拉手”,并给石门二路街道、长征街道等社区创新屋引进了一系列的创客活动。
市中心有许多“隐形创客”却苦于无空间——家里空间有限,租个创客空间不现实,全职入驻创客空间又“为时尚早”。“如果,在社区创新屋里辟个‘创客角’,由周边的某几位创客轮流‘主持’,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创新屋的空间和设备,还可以请创客来做创新辅导员。”石李珊说。
不过,社区创新屋也有自己现实的“小顾虑”。据了解,社区创新屋建设,最初是由市科委和区县1:1配套资金,后续管理费用也有专项资金,居民在社区创新屋“动手做”全免费。可是,创新屋如果由第三方机构或者创客直接运营,创新活动越来越丰富,参与者越来越多,耗材和设备维护的开支势必增多,如果依然全免费,靠政府拨款,创新屋将慢慢周转不灵,更谈不上工具设备的及时升级换代;如果适当收费,作为创新类的社区基础设施,该收多少、怎么收,由谁收?目前,社区创新屋正在考虑多方联合,摸索如何迈出最佳的“第一步”。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