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书画巨擘董其昌
董其昌字悬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董其昌是晚明书画的代表人物,也是帖学书风集大成者。据说,早年在平湖城西门冯大参家坐馆当过私塾的塾师,爱好参禅曹洞宗,与新埭镇泖口陆兆芳友好。隆庆五年(1571年)十七岁参加松江府会考,因松江知府衷贞吉认为董写字太差,只得第二名,从此发愤临池,从学于陆树声、莫如忠等。万历七年(1579年)参加南京乡试,见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惊叹不已。几十年如一日,终成一位影响深远的大家。
董其昌一生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但他在书画方面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他的仕宦生涯。其山水画成就颇丰,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最多,是继祝枝山、文征明后对后世很有影响的书画大家,据说清康熙皇帝酷爱董其昌书法,为临写董字,曾遍搜董氏真迹。
由于明代文人士大夫间盛行清玩风气和帖学,影响所及,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盛行所谓“台阁体”。士子为求干禄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鲜活生气。近人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总结说:“有明一代,操觚谈艺者,率皆剽窃摹拟,无何创制。”有明一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造诣很深的大成就者,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明后期出现的董其昌是明代帖学集大成者,他看到了当时书法走向离经叛道的趋势,他是出于维护正统立场反对反叛,于是他开始做复古的努力,上溯米芾,再上承王羲之,以地道且松散的士大夫格调,提出了一个无为的标准,以迎合明代士大夫的典型心理。倡导“古淡、闲适、轻松、淳雅”的主张,从而成为那个时代的书坛的代表人物,承上启下,开一种新的书风,追随者不计其数,确实具有引领风气之作用。
董其昌创造的以秀逸、淡远、爽俊为美学特征的书风,在其身前、身后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年七十前后,书法已威震朝野,驰名遐迩,高丽、琉球使者求之不绝,他的书法传入朝鲜后效仿者甚多。在清初的遗民书画家中,师承或追踪董其昌者不乏其人,甚至像傅山、八大山人这样具有强烈个性的书画家,其书法都初学董其昌,并因此获得良好的基础。董其昌名声震于晚明书画坛。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其昌总觉得京中的荣华不如家乡的清闲,首都的琼楼玉宇比不过松江的五湖三泖;况且此时功成名就,思乡心切,还是隐退为安。经过多次上疏乞休,崇祯七年(1634年),董其昌被特准致仕,朝廷诏他为太子太保,让他驰驿归里。
由于名声太响,回到故里的董其昌在江南写字作画,或鉴赏文物。一些字画往往经过他的品题而身价倍增,董其昌所得润笔也相当可观,加上子弟们仗势盘剥乡里,垄断利津,数十年间,董其昌居然成为拥有千顷良田、百艘游船的大地主。据《明史·董其昌传》记载,万历四十三年(1615)九月,董氏子弟因横行乡里,次子董祖常抢夺生员陆兆芳家使女,砸抢陆氏家产,并凌辱生员范昶致死,又毒打范氏寡妇,引起公愤。次年春,松江府娄县、上海、华亭三县生员首先发难,民众群起响应,包围董宅,放火焚烧了董氏松江白龙潭住宅,董其昌如丧家之犬,惶惶然避地苏州、吴兴,直到秋天事平息,才敢回家。这次轰动江南的民变,史称“民抄董宦”。案发后,妇孺竞相传播“若要柴米强(强,方言,指便宜),先杀董其昌”的民谣,当地乡民以至上海、青浦、金山等处的抱怨者将董家200余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烧成灰烬,董其昌搜集的古今珍贵书画篆刻收藏,全付之一炬。
崇祯九年(1636)秋,董其昌以老病逝于松江,享年八十二岁。南明弘光政权时谥号“文敏”。如此的书画巨擘晚节不保,白玉微瑕,令人惋惜。
上海嘉定,古称疁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十二月初九日(经专家考证是1218年1月7日),经朝廷允准,始置县。辖春申、安亭、临江、平乐、醋塘5乡27都,属两浙西路平江府。以纪年为名,称嘉定。县治设于练祁市(今嘉定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