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华喜爱的加缪语录
去年此时,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邹碧华,不幸累倒在前往徐汇区法院的途中,从此再也没有醒来……一年之后的今天晚上,根据这位在司改蜀道上疾驰的勇士生平改编的大型当代越剧《燃灯者》将在大宁剧院首演。合作出品《燃灯者》的上海越剧院与新民晚报的初衷,就是期待理想光芒不灭,信念心火永燃。
4个真实故事
该剧由剧作家、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和青年编剧黄嬿、张裕创作。编剧坦言,邹碧华拥有高尚的品格,他经办的每一个案例都折射出其人格的光辉,也均适合入戏,因而令人难以取舍。该剧看似呈现的是一个个司法故事,但却不能如同以往办案戏一样走奇情取巧的路线——那会降低整体格调。而且,邹碧华生前亲朋好友都将于今晚来看戏,因而绝对不容失实。
编剧想,“既然世人普遍戴着有色眼镜审视先进人物,那么,能否让一双清澈的眼睛去引领观众,追踪邹碧华的生命轨迹?”于是,剧中出现了一位年轻记者的形象,以记者的视角串联起4个故事。赵锦花家起火,母亲被烧死,她三告均败诉,成了上访专业户。作为法院院长,邹碧华“帮助”上访的赵锦花“理清思路”:“火是自燃的,你不断上访,老娘的命还是偿还不了。其实你的目的不过就是要解决无家可归的难题嘛!”他最终通过一己之力,让赵锦花“有家可归”,她也不再上访……第2个故事,通过林小美案,体现了邹碧华对生命的关怀。第3个故事,则引入邹妻唐海琳,让这出戏充满温情。第4个故事,重在体现师徒关系,折射司法改革的难点与压力。
呈现诗意光芒
剧本在结构上并非一线到底,而是散点式,这就对导演手法、舞美灯光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统领”全剧并感染观众?导演杨小青仅在舞美服化方面就出了六七稿方案。“重在看气质”,提升整体气质,在舞台上靠的就是——光。舞美设计胡佐,巧妙地运用了由“燃灯”引发的光的意象,通过各种光来营造戏剧情景和物理空间以及人物的内心空间。代表大上海的万家灯火、代表主人公理想与信念的星光、代表人们缅怀与追思的烛光,三种光在舞台上时而独立、时而交汇,在现实主义题材的戏剧舞台上营造出诗意的美,而人物本身也被赋予了光和生命的力量。
采用男女合演
越剧是否适合表现“燃灯者邹碧华”?这是该剧开排前另一个巨大的悬念。按照剧种风格,越剧历来是卿卿我我、悲悲戚戚、你情我爱、你侬我侬的调调。因而其主题思想,通常难以企及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思索。上海越剧院以男女合演的方式破了局,《燃灯者》由齐春雷扮演邹碧华,樊婷婷扮演唐海琳、邹妻。当年,周恩来总理也大力倡导男女合演,丰富了越剧的气质。男女合演也更适合当代戏。杨小青说,排演这出戏,带动了男女转型,也带动了唱腔、润腔、表演、眼神、身段设计的革新。气质转型还落实到音乐改革、舞美呈现等。这样,观众就能通过外在气质的转变看到人物的内心。该剧明晚还将上演一场。 首席记者 朱光
《燃灯者》简介
“上访专业户”赵锦花为何会发出:“这世上不缺好人,缺的是好官“的由衷感慨?学生林小美为何选择以溜旱冰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又是什么力量使她重获新生?夫妻之间,除了生活中的体贴照顾,还应该具备怎样的襟怀才能使初恋之情日久弥新?师徒恩义,当大势所趋、利益相迫时,是坚守还是放弃?
青年记者李焱通过这些故事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了其间所蕴含的生命温度与筋骨,逐渐理解了邹碧华何以能够“身负‘黑锅’,踽踽独行”的人格与信仰。她开始追问自己:图职称、求晋级、争名利并为之付出一生的代价,是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燃灯者》排演难点
这是上海越剧院建院60年来首次排演当代题材的剧目,而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当代戏更是上海越剧院50年来的第一部。
编剧组查阅了30万字的资料,但没有找到一个能够构成戏剧冲突的完整案例。最终,在资料中选取了2个真实案例,再加上夫妻情、师徒戏两段对手戏,形成了4个故事。其中,仅有2个角色为虚构。经过6稿修改后,开始进入排练。排练时间很紧张,前后只有37天。以年轻演员为主的剧组,最终排成了一台越剧当代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