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艺评视野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局局长胡劲军建议,文艺评论应该面向文艺工作的方方面面,并不局限于单个艺术作品,还可以覆盖到当下六大领域的动向——文学、影视、舞台、美术、公共文化、互联网等。与市民密切相关的还涉及重大文化活动,包括晚会、展会、节庆等,也是可议、可评的对象。胡劲军还建议,在进行文化报道,应该带有评论思维,帮助读者和百姓了解常识、认清真相。
市民大众,是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主体,也可以在艺评方面发声。上海独有的或领先的国际艺术节、上海电影节、爵士音乐节、世界音乐季等,也希望听到百姓的声音。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认为,因为新民晚报“文化时评”版既关注专家意见又留心观众观感,因此“有两出被低估的剧目,没有被晚报低估。一出是当代昆剧《春江花月夜》,一出是沪剧《邓世昌》。”
各方媒体联手
罗怀臻还认为,文艺评论要加强及时性,“首先是运用新的文艺理论,其次是及时发现新的文艺现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杨子建议,艺评也要放眼全国议题。上戏戏文系副教授郭晨子则结合本报定位,探讨是否短、广、软的散文化语言更适合?
及时更新、多地联动、新文风尝试等,都意味着文艺评论需要多样化呈现。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周兵分析道,这就需要报纸、杂志和新媒体等各种载体联手。艺研所旗下杂志《上海文艺家》明年将改版为《上海评论》,希望与本报携手共创适合各类型、各年龄读者阅读的艺评。与此同时,开设微信公众号推广艺评,也不失为良策。围绕同一议题,可以在不同载体上传递同一种真善美。
青年评论家发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在肯定了本报文艺评论“新风气扑面而来”的同时,也点出了当下艺评需要青年评论家发力。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胡晓军认为,写艺评,要个性化,“形成一批具有个人魅力的青年评论家的队伍,带有专业审美,要有妙句,才能帮助百姓认识真善美。”《上海采风》主编刘巽达也赞同:“要发挥青年评论家的能力,并以机制来保证。”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在海外观剧时,感慨于中场休息时,有不少人抱着电脑在写自媒体,“要从高校、外企等发掘青年文化精英……”
罗怀臻发出感叹:艺术评论作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影响一座城市、一代人的审美,“青年评论家往往生气勃勃,时代精神大多数是由他们来传导。”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