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后波普的时代。也是一个影像生存的时代。
这看上去是一个小众的展览,展示的却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宏大话题,关乎每一个人。
《城下 海上八位艺术家的新影像》
艺术家:蔡广斌、何兮、金江波、梁卫洲、倪志琪、吴林田、徐明松、杨冬白(以拼音为序)
时间:12月19日至2016年1月11日
地点:壶艺术中心虹桥路1440号2号楼
摄影自它诞生之日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与此同时,视觉艺术家在当下与影像媒介之间的深刻联系毫无疑问超越了以往一百五十年里任何一个时间节点;尽管整个现当代艺术史是如此执拗地与摄影艺术(包括技术)的演进和发展犬牙交错、此起彼伏。上世纪20年代,那个擅长摄影术的包豪斯前卫艺术家莫霍利·纳吉诚然发现了这种被称为以“新视觉”观察和表现事物的幻术。于是,就有了美国前卫之父阿尔弗雷德·斯德格里兹拍摄他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端,从纽约繁忙街道到北部壮阔风景的“直率和笨拙”的作品。还有查尔斯·谢勒笔下的《美国风景》那种去除人为因素、不附加任何成见和伪装的画面,显然呈现了他在摄影素材积累中的援用。当然,安迪·沃霍更是对于照片投影复制技术乐此不疲,多蒙其利。直到上世纪八九年代,杰夫·沃的整合影像素材方式完成的作品在在说明了这种以以影像为基础的图像艺术,不管是否以绘画或摄影的形式出现,都让艺术家获得了一种新的把握当代生活的机会。回溯这一文脉的逻辑在于,在当下多元复合形态的创作语境里,有着充分的理由佐证艺术家另眼“看见”的价值。
与整个现代艺术史乃至当代艺术的嬗变相对位,城市化社会的现代转型和裂变一直是艺术家们观察与表现的对象,无论从摄影诞生伊始所处于的被波德莱尔斥之为“恶之花”的工业化社会,还是后工业化时代以及迄今的互联网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境遇仍然是贯穿一百多年来的消费主义和现代城市病的困扰。由此,值得反省的是,经济全球化以及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危机和文化多元化所伴随的身份意识成为艺术家创作思维的背景。因而,城下,就成了一种在传统与当下之间寻找突围畦径的情境。在传统与当下、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恍惚、纠结、执拗、坚持。在宽容中择取,在重围中前进。今天,参与展览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创作面向:他们有的是新水墨的海上翘楚,有的是架上绘画的悍将,也有执着于影像探索的先锋艺术家,还有艺术评论人,等等。他们聚合在一起,以他们的只眼“看见”周遭不同的真实世界。他们以艺术家个体的意识将周遭的事物解构成影像的碎片,当这些作品聚合起来呈现之际,乃是挑动我们敏感的视觉神经的这一刻。我们会在其中获得“看见”的愉悦。徐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