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做减法,美术是做加法,因为摄影专著上是这么写的,前辈老师们也是这么说的,所以摄影人基本上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然而,我以为,在拍摄某些题材的照片时,是否可以来一点逆向思维、做一做“加法”呢,譬如说拍摄“扫街片”时?
扫街摄影,不像外出采风摄影,事先可以做一些“准备工作”,先通过发达的网络查一查,看看你拟到之处有些什么样的“拍摄点”、影友们已经在那里拍摄过什么样的照片了,等等。扫街摄影,你没法做准备工作,因为它根本没有预见性,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所以“扫街拍片”,不外乎会采取两种方式:“快速出击法”和“守株待兔法”;前者,果然能检验拍摄者的抓拍功底;而后者,确实是可以考虑用一用“加法”的思路的:当我们选定了某一路段、当我们选定了某一场景,感觉还缺少点什么,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估计在这里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故事”时,就要舍得花时间在这里“蹲守”,等那个你构思中需要“叠加”到画面中的“元素”的出现;我在扫街时,就经常会采取这种“守株待兔”、做“加法”的方法和思路,且已小有收获。
一天我在扫街发现那一块落地式的“钻石”广告牌,我想,如果就是简单地对着那块牌子“咔嚓”一下,那出来的照片,肯定就是“重庆的名小吃——废片(夫妻肺片)”而已,而如果“设想”去“加”一点元素进去呢,没准会是一张有点意思、有点意义的“摄影作品”了呢,有了想法,有了构思,于是就跑到马路对面席地而坐,等啊等,足足等了四十分钟,终于让我拍到了一张可以诠释“某种社会现象”的纪实照片——《儿女的孝心比“钻石”更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