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走出“按理不该是深圳”的幻觉
周东飞
  周东飞

  深圳山体滑坡事故发生后,舆论震惊,认为难以置信。因为没有下大雨,所以不能相信会有山体滑坡发生,如果说这种基于自然常识背离而产生的震惊还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因为深圳是发达大城市所以不愿意相信危险会发生在这里,这种认知就是明显的幻觉了。

  牢靠的安全,一定基于组织化、制度化的严密防范,而危险也必然来自对安全利益的轻慢。这是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的规律,深圳不会是一个例外,无论它贫困还是富有。相反,如果防范的那根弦没有绷紧的话,富有可能更容易让一座城市陷入不自知的风险。为什么深圳的渣土能够堆在一座废弃矿坑里,一直堆到100多米那么高?一个最简单的答案是,因为它寸土寸金。

  正因为发展太快,深圳已经缺乏发展的纵深和腾挪的空间。无法自行消化的渣土,正在以种种让人难以觉察的方式集聚和累积。最终,天长日久酝酿的风险从这处废弃矿坑喷薄而出,呼啸而下,将文明发展的象征物楼房、车辆乃至于人本身一一摧毁、吞噬和掩埋。似乎,这是发展的罪过?当然不是。发展是为了美好的愿景,一切美好的发展都不会包括发展成果对人的反噬。

  深圳的事故,是不是自然灾害?是不是一个意外?是天灾还是人祸?事故原因有待权威部门调查确认。但以往的诸多事故表明,往往警钟一直在敲响,只不过它被人们选择性地忽略了。根据媒体报道,两年前就已经有当地民众向有关部门反映堆土的安全问题,然而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连更为专业的环评报告也明确指出,这处余泥渣土受纳场“会产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职能部门的日常巡查也发现了问题,然而就在崩塌发生前一天,仍有车辆在往这里倒土。

  回望这些问题,真的不是要做事后诸葛。早已发现危险的苗头,却不去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最终酿成惊天大祸,这样的事情,任何城市都会上演,深圳自然不会是一个例外。反向推导的话,即便渣土围城的难题一时不能彻底解决,但是密切注意受纳场的风险状况,这样的常规举措只要落实了,数十人失联、数十栋建筑被毁的悲剧或许不至于发生。

  何况,仔细想想,渣土堆放问题也未必真的无解。当深圳无地可用的时候,在它的周边,一定能够找到适合的空间。余泥渣土并非污染物,它可以通过相邻地区之间的联手合作来消化解决。宁可捱到悲剧发生,也不去真正想办法,这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放任。

  在令人痛心的灾祸面前,不仅不该是深圳,而且不该是任何一座城市、一个乡村。但灾祸已然发生,那么我们就更需要深入想想,为什么它会发生?这对深圳有价值,对所有的城市与乡村都有价值。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第A03版: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第A04版: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第A05版:新民眼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民生速递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上海新闻·互动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专版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走出“按理不该是深圳”的幻觉
心中的“恐怖”
没有夜生活
图书馆,不能自甘寂寞
“接力伞”
是谁让网络文学“江郎才尽”?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走出“按理不该是深圳”的幻觉 2015-12-22 2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