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朗德和萨科齐,这两个左右派大佬、昔日的政敌,终于放下恩怨,联手打败了“女魔头”玛丽·勒庞,避免了法国彻底“向右转”。如此情节,颇似旧时武侠小说的桥段——邪终不能胜正。
但事实真如西方媒体所说,法国人用选票“展示了对抗恐怖袭击的巨大宽容”,保住了政治正确吗?法国乃至欧洲滞留的诸国难民,真能小小松口气吗?
好友刚从法国回沪,说起遭恐袭后的巴黎心有余悸。某晚,她在餐馆用餐,忽然听到一声巨响,等反应过来时,发现自己和许多用餐者都趴在了桌子下,脑中出现的唯一词汇就是“恐怖袭击”。所幸,这不过是新来的服务员碰翻了几个玻璃杯。
还有一次,她和一个法国朋友在路边咖啡馆喝咖啡,聊得正嗨,旁边一桌坐下两个看似来自中东的胡须男,落座后卸下硕大的双肩包,放在脚边……她和法国朋友对视一眼,默默地结账买单。
领养了一个越南孤儿的好友,在我们印象中一直是善良而宽容的。但即便是嘴上坚持“并不是所有难民都是坏人”,她言谈中流露出来的深深的戒备,仍令我们默然。
对生活在巴黎的人来说,“面对恐怖袭击,我们要更加坚强、团结”这种口号,或许只是标语板上自我安慰的几个词;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战乱地区狂轰乱炸,也只是报纸电视上视线停留的几十秒;而《查理周刊》(又译《沙尔利周刊》)门前的12个遇难者、巴塔克兰剧院里100多个冤魂,才是活生生、血淋淋、萦绕不散的现实。
好友最后不无感慨地说,回到上海,才发现上海这么好,上饭馆进戏院都不用再提心吊胆。
就在她回来前,法国政府发布了《恐怖袭击逃生指南》,图文并茂地向国人介绍遭遇袭击时的逃生方法。“可政府更应该做的,难道不是预防恐怖袭击的发生吗?”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