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没式戏剧”16年前“发明”于英国。它一反传统观剧模式,将剧场分割为多个空间,同时平行演绎不同的故事,让观众融入戏剧环境,既作为看客又即兴参与演出,主动探索剧情的发展。
去年10月11日,由编剧李扬创作的《消失的新郎》剧本,经团队反复磨合修改后,最终完成。剧中,以面具区别于演员的观众,可任意跟随某位人物自主选择剧情。一经选定人物,便需跟随人物全程在剧场空间奔跑,倘若掉队,没准可以半路斩获另一环剧情,但更有可能遗漏关键情节,被错综复杂的剧情浇得一头雾水。隐去身份的观众,显得颇为自由,游戏般地体验一场陌生人的婚礼……
新型的剧院,设于中华艺术宫南侧的停车场,占地2000平方米。采用酒店式格局,分上下楼层,由酒吧吧台、新人卧室、婚宴大厅、化妆间、过道、仓库、书房、厨房等不同的平行空间组成。每个空间的演出时长都经过精准而严密的设计,牵动各条剧情线索,带动房间、过道的观众怀着悬念奔跑又巧妙相遇。
先停步二楼化妆间,跟随新娘寻找“消失的新郎”,会发现一件血迹斑斑的衣服、一张写着“来后厨找我”的字条……故事的开始各异,但结局却相同。每位观众,仅有三次体验剧情的机会。但无论选取哪三条线索,皆不能全尽剧情。其余的情节,只能凭交叉的场景推断或干脆忽略。
尽管是新形式、新体验,但观众的年龄跨度相当大。开演前,他们戴面具拗造型摆拍,如同等待婚礼的宾客。演出中,新娘哭泣,观众的肩膀是依靠;伴郎祖千秋一脸苦闷,任由身体靠近观众,摆出一副贴面拥吻的姿势,着实令人措手不及。 实习生 翟月琴 首席记者 朱光